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将改革开放推向又一个关键阶段。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交汇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洪流之中,把改革各项任务部署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争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者、搏击者。
找准深学细悟“基本点”,以“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擦亮深改“忠诚底色”。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党的领导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大坚持”原则的首位,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实践证明,新时代民族复兴伟业之所以能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党员干部要自觉与党中央同频共振、同心同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增强信仰、信念、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确保改革“不跑偏、不变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通过学习培训、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读书班、“三会一课”等方式,原原本本学、仔仔细细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更加自觉把工作放在国家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找准为民服务“切入点”,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擦亮深改“奉献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一直围着“人民”转,始终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就业、医疗、教育民生领域改革到乡村振兴,从河长制、林长制到“三明医改”,从“最多跑一次”到“枫桥经验”总结推广……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彰显了以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的理念,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改革要为人民而改,要紧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要依靠人民改革,经常性深入田间地头,常去百姓家里“做做客”“唠唠家常”,把群众的问题收集上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的经验总结出来,真正发挥好群众首创精神。要让改革成果交给人民评判,把群众当“裁判”、当“考官”、当“评委”,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改革成果的“试金石”,使各项改革工作符合群众的意愿、得到群众的认可,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找准求真务实“落脚点”,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擦亮深改“实干底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些重要改革举措能否取得实效,抓好改革落实是关键。党员干部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好改革落实的任务图、时间表,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去攻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以实干笃行之姿抓好改革落实。要做到手上有招,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每个阶段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工作思路,出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防止重大改革举措“踏虚走样”;要做到心中有数,清晰明白推出这项改革举措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推出、对制度建设有什么作用,掌握好节奏和步骤,统筹协调、压茬推进,防止“着急翻烧饼”导致前功尽弃;要做到脚下有路,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不厌其烦地去走访调研,把实情实况摸上来,并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让改革举措更加贴近客观实际、符合群众利益、适合长远发展,三思而后行,稳扎稳打,做到蹄疾而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