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作为一名拥有扎根乡村一线这一难得机会的驻村选调生、一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中的小小“螺丝钉”,我们便恰似一颗颗历经四季结出的种子,更应常修常炼、常悟常进“以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绣花功夫’行利民之事”这门必修课,以绵延青山绿水承载饱满乡情乡愁,将“三问”答卷深耕在“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基层土壤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逐步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一问“我是谁”,唱好“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驻村选调“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从人地两生时群众“装样子、花架子、铺摊子”的质疑,到去日苦多时乡亲们“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信赖,随着驻村工作“一程接着一程”向前推进、向里深入,我深知“螺丝钉”亦有“千钧担”,对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也有了更本质的认知和更精准的作为。2024年7月以来,我依托暑期儿童“归巢”契机,靠前策划留守儿童慰问暨乡风文明建设主题活动,与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紧密协作,深入开展入户调研,实地走访留守儿童家庭13户,惠及留守儿童20人,实现被走访留守儿童年龄范围从4岁到17岁、受教育程度从幼儿园到高中多维度覆盖,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不竭信念,以个人“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力求关怀无遗漏。
二问“依靠谁”,唱好“涓涓不止江河生”的驻村选调“声”。回首百年峥嵘路,从同仇敌忾救国难于水火的抗战缩影,到兢兢业业深耕“天府粮仓”的田间地头,每一段饱蘸着智慧与勇气的历史华彩中,都铭刻着泱泱民众用“小米”、用“推车”写就的“无字之书”。作为一名“异乡青年”,自身基层工作经验的匮乏为我带来了许多无法向过往寻求答案的挑战,而我深知,向书本学习是启程的基础,要想将这条曲径走得更深更实,更要紧的,是潜心向最朴素诚挚的人民群众求教求学。我精心设计采访提纲,详细了解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记录归档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地信息及返乡频次,按照年龄段分类收集留守儿童需求并制定6类个性化慰问方案,从群众关切的“小切口”出发,以“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诚恳与亲切消融陌生与疑虑,力求为后期留守儿童慰问暨乡风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开展打好信息“提前量”。
三问“为了谁”,唱好“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驻村选调“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是我们不褪的底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所蕴含的也正是这一脉相承的刚柔相济、凝心聚力的精神内核。用心倾听留守儿童所思所想所感后,我紧扣涵养平等、尊重、理解、关爱的良好家风这一主线,以“微笑”为媒,为留守儿童定格宝贵纯真瞬间并装裱留念,创新采用二维码形式制作保存采访视频以便在外父母线上观看,聚力搭建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的沟通桥梁,发放文具、书籍、运动器材等慰问品20套,颁发乡风文明建设主题纪念奖牌20枚,凝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力,“塑形”亦“铸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踏实为公、潜心干事的路途中不必时时追问成事与否,群众每一张从心而发的笑颜自是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最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