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同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就要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建设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人才发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保驾护航。
植“梧”筑“巢”,引“凤”高鸣,同心同力激活创新创业热土。“栽下梧桐树,时待凤来仪”,通过设置优惠政策、提供晋升通道、规划发展路径等方式,吸引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外来人才投资乡村、投身乡村,是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一招。这些引进的外来人才不仅能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更能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建立,从而带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更能为乡村创造就业岗位。需要注意的是,引来“凤凰”更要留下“凤凰”,必须在“硬实力”与“软环境”上双管齐下,既要设置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更要以一颗“爱才之心”和一手“育才之道”留住人才,让人才的发展与乡村的发展齐头并进,共赴天地广阔。
育“树”成“材”,披沙拣“金”,选优培强赋能本乡本土优才。“墙里开花不能只在墙外香”,发掘人才不能只局限于引进外来,更要练就一双发现本土人才的“慧眼”。要重视和善于挖掘本乡本土人才、注重培育后备力量,建立起一支觉悟高、本领强、思路活的“田秀才”“土专家”队伍,充分提升本土农民素质,培养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新农人。让这一批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情系桑梓的本土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补齐乡土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优的短板。特别是长在田间地头的青年农民,他们对新兴事物嗅觉敏锐、接受良好,同时又深刻了解本乡本土的真实情况,能够成为新技术、新政策、新产业与农村的桥梁。无论是发展各类产业还是村庄的日常管理工作,他们都能展现出“生于斯、长于斯”的独特优势,在推动乡村各项工作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活水开“源”,筑堤聚“流”,同频共振激荡时代风云辽阔。形成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能量池”,既要“开源”,又要“聚流”。既要让人才看到大地辽阔,看到这片热土的创业良机,又要让人才看到天空高远,尽力托举他们展翅翱翔。只有用实实在在的支持培养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为其创造锤炼本领、展现风采的条件,搭建好泼墨挥洒的舞台,营造适宜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现代乡村已经大别于传统乡村,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用新思路、新办法去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这既有赖于扎根乡村的本土人才,也需要外来人才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寄希望于这两股力量的碰撞和交织,在引入“活水”的同时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真正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谋篇布局,让人才与大地的命运交织共进,交响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