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水马龙的市井集市到庄严肃穆的法院案庭,从细致入微的联合执法到少长贤集的院坝大会,在这一幕幕生动细腻的社会剪影背后,是无数社会治理工作者的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他们用心守护社会安定、用情造福黎民百姓,观之敬意起、思之心潮涌。社会治理千针万线,锦绣江山拂卷于前,广大党员干部要打磨 “绣花针”、找准 “落针点”、用好 “穿针法”,牢记务实之心、为民之心、守法之心,以“心”执“针”织就和谐善治、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锦绣图景”,让基层安、人民乐、法治强的社会治理“瑰丽愿景”熠熠生辉。
打磨基层治理“绣花针”,向深而行、精雕细琢,以“务实之心”织就“基层安则社会安”的“和谐善治图”。“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树木繁茂,根本在根系牢固;国治国兴,根本在基层善治。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最末端,事关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不可轻视、必须抓牢。“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治理向深而行需要钻劲、韧劲,要秉持“欲筑其室,先治其基”的系统思维,一步步、一层层垒实治理根基,聚焦关键点、核心区,把刀刃磨利、将本领练硬,对陈规陋习“亮剑”、沉疴积弊“开刀”、冗杂矛盾“下手”,在“越向深行越笃定”中找准突破口、迈开大跨步,出成效、见佳绩,构建井然有序、和谐安定的治理格局。“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要聚焦治理“靶向点”确保政策在细处“落地生花”,锻炼雾里看花的“眼力”、抽丝剥茧的“手力”,用好调查研究“显微镜”、数据分析“放大镜”、民情反馈“多棱镜”,立足党建引领智能化、网格管理单元化、社区建设数字化,强精度、提效能,把看不见的“千愁万绪”变成看得见的“治理清单”,做到条分缕析、脉络分明,切实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找准人民需求“落针点”,人民至上、全民共治,以“为民之心”织就“人民乐则天下乐”的“国泰民安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社会是人民的社会,社会治理好不好、优不优,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切、评价最真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走好“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所思所顾所盼”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多一分“民呼我为”的热忱、少一分“事不关己”的敷衍,在司法诉讼、信访化解、行政执法中解决堵点、难点、痛点,用“铁手腕”捍卫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挺膺姿态当好贴心人、勤务员。“全民皆参与,共治绘华章。”独行力微、众行力强,要弘扬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风尚,以人民群众为治理“主心骨”和参与“生力军”,充分尊重并发扬群众首创精神,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在党建引领、社区宣传、乡风民俗等活动中当好“领头雁”、绘好“同心圆”,使治理模式实现从“各自为政”到“群策群力”、从“曲高和寡”到“百花齐放”的华丽转变,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用好法治建设“穿针法”,依法治国、法润人心,以“守法之心”织就“法治强则国家强”的“政通人和图”。“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法度者,正之至也。”法为行之先,要坚持依法治国筑牢“中国之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奉法之行明规矩之方圆,以守法之举知准绳之轻重,聚焦依法维权、司法调解、矛盾化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挥法治建设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压舱石”作用,让依法治国“主旋律”奏响法治建设“最强音”。“知法者明,用法者安。”知法是用法、守法的前提,要厚植“普法以诚,明法以精”的全民学法氛围,让“以文载道,成风化雨”的法治教育“东风”吹遍大江南北、泽润千家万户,创新打造“线上+线下,说案+说理,互学+互动”的普法“金字招牌”,通过案例讲解、普法驿站、云播课堂,让普法宣传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成风气,对群众“手把手”言传身教、“心对心”循循善诱、“行照行”口耳相传,在对症下药、精准投送中实现“点单式”普法,让普法宣传和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