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要求“力戒形式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要强化源头治理,从简化文件、精简会议、规范督查、考准实绩等小切口入手,减到关键处、见到真实效,让基层干部“想为”“能为”“敢为”“善为”。
在“繁文缛节”上做减法,走出“虚浮式出文”的大山,让基层干部“想为”。文件是指引工作的“说明书”。务实管用的文件能够有效传递出“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关键信息。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部门重数量轻质量,热衷于发文件,甚至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文件安排工作;有的部门重形式轻实效,发的文件很多,干货却少得可怜;有的部门“新瓶装旧酒”,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多了,正式文件少了,工作提醒多了。“虚浮式出文”使基层干部期盼精减的希望落空,越减越累。要坚持“少发文、简发文”,因地制宜厘清事项、层层明晰各级责任、持续追踪文件成效,确保让收文者看着就能干、干完就有效。
在“层层加码”上做减法,走出“姿态式开会”的深海,让基层干部“能为”。会议是推进工作的“动力器”。必要的会议能够最直接、最及时地沟通交流、反馈问题、集思广益,达到开一次会、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中央明确要求要严格精简会议,但“开会多、陪会多”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往往是上级开了什么会,下级也要开,甚至还要多开,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本次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国家管网集团总部(含部门单位)要求下属企业参加的会议80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3次。这种反复开会、重复开会,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佳,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还让基层干部产生厌烦情绪。姿态式、套娃式开会让基层忙于奔波各个会场,“陷”于文牍。要坚持“少开会、开短会”,严控会议数量、控制规模规格、提升质量效率,确保让参会者带着问题来、领着答案走。
在“形式歪风”上做减法,走出“钦差式督导”的怪圈,让基层干部“敢为”。督导是抓好工作的“金钥匙”。督导的本意是督促基层抓好落实、指导解决实际困难。督查组往往是带着“尚方宝剑”下去,拥有发布通报的硬核权力,被督查的地方和单位为了不在通报中被点名,往往都会高看一眼,想方设法搞好接待,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在实际中,有的督导组信奉“用任务管干部”,将不该检查的任务也纳入督导清单,让基层“戴着镣铐跳舞”;有的“只督不导”,在基层指指点点多、指导帮带少,追责问责多、鼓舞激励少;甚至有的“坐在上头想点子,跑到下边找例子”,没有深入一线察实情,仅凭主观意愿写报告。钦差式的督导不仅没有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还得分精力出来应付,徒增基层负担。要坚持“摸实情、减督查”,精简督导内容,降低检查频率,减少层层陪同,确保执行者真正能放开手脚、轻装简行。
在“凡事留痕”上做减法,走出“运动式考核”的围城,让基层干部“善为”。考核是评价工作的“风向标”。精准精细的考核能够有效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积极性,让干事者有劲头有奔头。软件资料作为考核中的重要佐证,是“落实过程”的有力体现,占据了考核的重要板块。考核先看资料的模式,让基层产生“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谁就会得高分”的错误倾向。长此以往,在基层就形成了凡事留痕的经验主义,每次遇到考核,就想方设法地做纸上文章,发动干部运动式地补资料、补数据、补照片,填满一大堆资料盒,写满一大堆笔记本,装满一大堆文件袋,而不是真正地去做工作、办实事。科学精准高效考核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要把基层干部从这些虚耗的“无用功”中解脱出来,坚持“评实绩、建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降低软件资料的考核权重,多看实绩成效,少看纸面文章,确保基层干部改进抓落实方法、提高抓落实效果。
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变种现身,必须紧盯不放、常抓不懈,以久久为功的态度为基层持续减负,让基层干部看见文件“想为”,开完会议“能为”,集中精力“敢为”,履职尽责“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