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肩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执笔引领绿色发展浪潮,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党建引领惠民生,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处“起笔”,勾勒“生态守护福祉长”的画卷。“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绿、水清、田肥、人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惠及全民。人民关注点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要厚植“以民为本、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坚持问题导向,把握重点和关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岗,引入党员积分管理制,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向身边人讲清楚说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党群联动、护航生态的强大合力。
统筹规划明责任,在“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处“运笔”,绘制“绿色治理惠苍生”的长卷。既为当前计,更为长远谋,必须坚持以“制”促“治”,实现山水“长治”。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实生态治理工作责任,以更大力度加强制度执行,确保“山有人管、绿有人护、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闭环责任体系。要从事物整体布局出发,以系统性思维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划定“三区三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对重点区域“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以“一单元一策略”进行分区施策、精准管控,将生态治理触角延伸至乡村小巷、街道社区等“神经末梢”中,不断加强绿色生态的“基础大盘”,推动从过去的“监管盲区”变为如今的“责任明晰”、从“管理乏力”变为“共同行动”,让自然环境真正实现“零负担”。
抢抓机遇谋发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收笔”,书写“生态引领产业兴”的答卷。生态本身就是价值。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以“生态+”提升产业附加值,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曾经的“砍树人”化身“栽树人”,绿色GDP含量逐年增加。当前,要锚定目标,抢抓机遇,综合考虑本地特色产业、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要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等产业,让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在产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人才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以高水平、高标准的新质生产力为支点撬动绿色生态杠杆。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保护“一盘棋”中,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双赢”大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