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商山葳蕤的林木又覆上厚厚的红叶;丹枫迎秋,花魁村的甜玉米已经迎来丰收。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回首来时路,驻村已历一载春秋。四时好景,犹在眼前,待我执此青春之笔,写下那些与田园相守的独家记忆。
初识在金秋,那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
去年九月,我来到了这座秦岭深处的小山村。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地理特征、小桥流水鸡犬相闻的风俗村貌、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的耕作者和采药人……这里的一切都与关中平原上的故乡大相径庭。或许是看出我心中的期待和忐忑,村支书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沐远,村里事情复杂着呢,不着急慢慢来。”刚刚离开象牙塔的我,开启了融入乡村的“求学之路”——迎着发威的“秋老虎”,在田间验收庄稼的科学管理;爬过崎岖的山路,去林中检查天麻产业园的加固工程;面对固执的独居老人,苦口婆心地宣传缴纳合作医疗的种种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肤色逐渐变得黝黑,鞋面总是沾着泥灰,口音也从生冷蹭倔的“关中话”变成土里土气的“陕南腔”。
相伴在寒冬,那是一次不离不弃的坚守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房前屋后已经换上了银装。山里的雪没有那些浪漫主义的情调,有的只是打滑的路面、封冻的水管、不堪重负的电线和一天冷过一天的气温。这些影响着村民生活的“次生灾害”,是我必须解决的问题:定期组织铲雪,联合村干部在通组路转弯处设置警示牌,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安全;及时检查自来水管保暖套状况,每天早晨组织力量敲碎饮用水井口的冰层,保障了村民的吃水安全;大力宣传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和预防办法,精确掌握重点户火炉通风情况,保障了村民的取暖安全……我渐渐成了小山村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既是村民的“贴心人”,也是村委会的“生力军”。
耕耘在深春,那是一次充满希望的播种
从村口沿着花魁村的小河步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绿油油的苞谷杆,那就是花魁村的甜玉米种植园。为拓宽甜玉米的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产增收,我和驻村工作队通过撰写宣传信息,提升了花魁甜玉米的知名度;充分发挥派驻单位优势,让玉米走进了政府大灶的食堂;利用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邀请县镇干部实地考察、动手采摘,亲身体验甜玉米的饱满和浓香。如今,花魁甜玉米已是县城人民餐桌上常见的佐餐美食;甜玉米的畅销极大地带动了花魁村人均收入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村民对集体经济的热情和投入度。老乡满意的笑脸,是我前行最大的动力;群众鼓起的腰包,是我驻村最大的追求。
奋战在炎夏,那是一次舍我其谁的冲锋
连日不停的强降雨给依山傍水的花魁村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河流水位猛涨、道路出现垮塌、落石滑坡频发、农田水毁严重。防汛的号角立即吹响,我和村干部们闻令而动,按照应急预案迅速作出响应:设置应急避难点并储备充足物资,妥善安置撤离人员;组织党员突击队抢修水毁路面,第一时间恢复交通;随时关注气象情况,24小时值守,确保对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在“四支队伍”共同努力下,花魁村平稳度过了“七下八上”主汛期。看着乡亲们转危为安,生产生活有序恢复,我深深地领悟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365个日夜的“双向奔赴”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长,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这片基层热土上挥洒青春热血,就是我不改的初心和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