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强调,“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以“三度合一”助推思政课“走新”更“走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点燃青春星火、贡献青春能量。
立足“铸魂育人”,内容“出新”讲解“用心”,确保党味十足,让思想浸润更有“深度”。思政课是宣传和讲授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党的领导是思政课的方向标和指南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突出“讲政治”的根本目标,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贴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从浅到深进行课程编排设计,确保思政课选材及教学内容健康富有营养、创新且高质量。用青少年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鲜活具体的事例,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活讲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论滋养中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突出“别开生面”,形式“创新”引导“走心”,用好红色资源,让知识输出更有“鲜度”。实现思政课建设新气象新作为,就必须打开新场景新思路,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改变“师本位”教学模式,以科技赋能持续探索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堂,进一步激发教学“新度”,把课程“讲出新意”,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学校要我学”变成“我要主动学”。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英雄事迹陈列馆、党史馆、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灵活运用情景展示、现场模拟、实地研学、主题研讨等教学载体,生动形象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借助现代化全媒体手段,把VR技术、人工智能、5D观影等前沿科技引入教学环节,让书本上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都“活起来”,在身临其境中聆听历史回响、感受心灵触动、汲取奋进力量,引导青少年学生砥砺自信自强之心,厚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将个人前途命运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积极主动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
紧扣“知行合一”,实效“刷新”培育“上心”,丰富实践课堂,让成果转化更有“力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教育要想“见真章”“出实效”,就要注重学以致用,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充分调动校内外实践育人的力量和资源,强化校际合作,拓展实践活动场所,为青少年学生打造多维“实践课堂”。把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了解国计民生、感知中国力量,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在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支教帮扶、勤工助学、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涵养进取品格、挺膺责任担当,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中百炼成钢,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