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地区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在“人才篇”“文化篇”和“生态篇”中探寻发展之路,引领乡村迈向繁荣富强。
一入“人才库”,以“善聚英才、智汇乡野”写好乡村振兴“人才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不仅要成为人才的“伯乐”,更要成为人才的“筑巢者”,为各类人才搭建广阔的舞台,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在引才方面,要精准施策,根据乡村发展需求,量身定制引才计划,吸引农业科技、乡村治理、创新创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同时,要利用政策红利和乡村特色资源,为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育才同样重要。要深入挖掘本土人才潜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工作坊、技能竞赛等形式,提升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出一批批“土专家”“田秀才”,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生力军”。此外,还应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包括创业指导、融资服务、法律咨询等,让人才在乡村无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二入“文化库”,以“善扬新风、文明传承”写好乡村振兴“文化篇”。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在挖掘与弘扬上,要细心梳理乡村的历史脉络,挖掘那些深藏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古村落建筑等,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融合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要鼓励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展示乡村文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促进文化产业与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此外,教育引领不可或缺。要通过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节、读书会、道德讲堂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明素养,营造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真正将文化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写好乡村“文化篇”,让乡村成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美好家园。
三入“生态库”,以“善绘蓝图、绿色发展”写好乡村振兴“绿意篇”。乡村振兴,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广大党员干部当入“生态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产业布局上,应精准对接“两山”理论,依托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挖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风情,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在生态保护上,党组织应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提升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抓生态的良好氛围。同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此外,科技赋能生态治理亦不可忽视,我们应积极引入先进环保技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环境监测预警、污染防治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智能化、精细化,共同书写好乡村振兴的“生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