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基层党组织要从流动党员的“去向难掌握、教育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着手,通过强化组织建设、优化服务保障,确保流动党员“走得出、记得住、回得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确保流动党员“有根”。流动党员管理的关键在于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有序。为此,党组织应推动上下联动机制,特别是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的双向协作。通过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门的资源整合,形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联动式”信息共享机制,精准掌握流动党员的动向,确保“流出时间清、流入地点准、联系方式明”。在此基础上,通过“地毯式排查”,逐一建立“一人一档”的党员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确保流动党员的档案跟得上人、管理不脱节。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为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到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确保流动党员“组织在线、关系不掉线”。
“线上线下”双向教学,确保流动党员“有学”。针对流动党员工作时间不固定、学习条件不完善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学习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的教育培训模式。以“学习强国”、微信小程序等网络平台为载体,建立流动党员的“掌上课堂”,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进行学习。与此同时,线下党组织也要灵活调整组织生活的安排,特别是在流动党员返回家乡时,抓住“窗口期”开展集中学习和党性教育。通过“线上推送+线下研讨”的形式,确保党员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学习“双保障”。还要根据流动党员的职业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思想上不断“充电”、在能力上不断“提升”,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因地制宜”精准服务,确保流动党员“有为”。流动党员的作用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工作,更在于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特点,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际工作,将其培养成为带动基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信息渠道多、资源联系广泛,因此,可以依托他们带动项目引进、推动乡村建设,实现“他乡建功、家乡惠民”的双赢局面。基层党组织可以设立“流动党员先锋岗”,让他们在服务家乡、助力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形成“流动不流失、行动有作为”的新格局。
“平台搭建”激发潜力,确保流动党员“有位”。党组织要在管理服务流动党员的过程中,注重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让流动党员有更多机会展现自我价值。在流入地,党组织应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流动党员定期座谈和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流出地,党组织要通过关心帮助流动党员家庭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其回报家乡的动力与信心。同时,党组织应结合各地特色产业,依托人才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真正实现“心系家乡、奋斗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