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不知不觉中,我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街道五一村已工作一年半有余。初到五一,我因环境陌生而“忐忑不安”,因工作不熟而“迷茫无措”。为了尽快熟悉五一、融入五一,我开启了“拜师学艺”之行,在“一招一式”中强本领,“一拳一掌”中长才干,逐渐成长为成熟干练的“基层工作者”,在基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拜“身边同事”为师,学“矢志为民”之艺。驻村第一天,村书记把我领到位于街道的村委会办公室。我正在纳闷。村书记告诉我,我们村因建设航空产业园,整村拆迁,村委会办公室搬至街道,目前处于拆迁过渡期。我恍然大悟。书记接着说:“群众来办理最多的业务是开具证明、咨询政策等,你可以先从这里入手。”于是,我跟着同事学习,在为群众开具证明时,仔细询问用处、核对信息、告知时效,让群众不白跑、不难办、不费心。在群众咨询政策时,用“大白话”讲解政策,用“身边事”解读政策,把政策说清楚、讲透彻,让群众听得懂、听明白。在“一举一动”“一问一答”中,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选调生身在基层、身伴人民,要甘当“小学生”,主动向领导请教、积极向同事取经,甘当“服务员”,时刻铭记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把“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拜“人民群众”为师,学“问计于民”之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选调生不仅要办得了群众事,还要进得了群众门,说得了群众话。我们定期会去群众家里排查房屋安全隐患,宣传相关政策,了解村情民意,用脚步“丈量”基层实情,用真心“收集”民情民意,用实招“破解”民生痛点。在与群众“同围一张桌子、同坐一条板凳”中说听一听“酸甜苦辣”、聊一聊“柴米油盐”、解一解“急难愁盼”,真正做到走进千家万户、心系百姓冷暖、情牵万家灯火。“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办公室的空调“吹”不来基层的实情,手里的材料“看”不全基层全貌。选调生要躬身下沉、脚步走深,走进田间地头,走入群众家中,在和群众拉家常、话家事中倾听民生民意,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中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拜“兄弟社区”为师,学“增收富民”之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村里久了,慢慢了解到拆迁后,群众从“自食其力”的“种地农民”变成了“无所事事”的“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是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是我们的“心头大事”。但我们村因整村拆迁,土地、产业和人力等资源匮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存在困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们组织村干部和群众赴兄弟社区学习先进经验,增长见识,打开思路。在兄弟社区,我们参观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共同富裕等多方面的成功案例,探讨了农迁安置社区的运营经验教训,致富增收模式。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激发了干劲,获得了启示。“寻他山之石,谋攻玉之道。”选调生初下基层,阅历少,经验浅,但干劲足,学习快。要善于参考“老路”、效仿先进,以他山之石开眼界、拓思维、展视野,立足本村实际情况提出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为乡村的基层治理出谋划策,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