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流转,岁月如梭飞逝。转眼间,我从“闽硕士生”到“皖选调生”的角色转变已有半月之久。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来说,从“实验室”到“基层场”无疑是“跨专业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选调生,我们更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把“自找苦吃”作为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也正在基层这片广阔的天地下,吃“真”苦、干“真”事、为“真”人。
在“促膝谈心”中吃“学方言”之“苦”,为“伶牙俐齿”之人。语言沟通是基层干部的“第一关”,记得第一次到村委会时,恰巧几位大爷大妈正在办事,村书记向他们介绍道:“这是我们村新来的选调生小冯。”见到我后,他们十分欣喜:“原来你就是小冯啊,我们早就听说了,今天总算盼来啦。”大爷大妈的热情让我倍感温暖,来前的“不安”与“拘束”瞬间烟消云散。交流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位大妈说:“这小伙子不错,很嘎欢。”“嘎欢,啥意思?”我内心感到疑惑,快速在脑中“检索”二十多年来的“方言库”,依旧“检索结果为空”。他们走后我马上向村书记请教,原来在村里“嘎欢”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到另外一个环境里说话做事有分寸,为人大方得体。从那以后,我经常向村两委及群众“拜师学艺”,只为恶补我基础薄弱的“方言课”。目前我的“方言手册家庭”中正在逐渐增加“新成员”,相信通过对一个个“成员”的深刻熟悉,今后为群众解答相关政策、日常排忧解难中自己更能“口齿清晰”,群众更能“心知肚明”。
在“字里行间”中吃“写材料”之“苦”,为“下笔有神”之人。作为长期辗转于“加减乘除”中的理科生,“写材料”对我来说无疑是块“烫手山芋”,把材料写好更是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欣慰的是,我发现了共产党员网的先锋文汇这一“百宝书”,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浩瀚的知识宇宙,一条条“吸睛”的文章标题让人忍不住点开“大快朵颐”,“食用”后更是“回味无穷”。先锋文汇的作者大多是基层工作者,阅读一篇篇文章时仿佛与作者肩并肩于基层一线。于是我每天坚持阅读多篇文章,只为在“写材料”时能够“胸有成竹”“肚有足墨”。一天,在完成我的“材料处女作”后,我自信满满地交给村书记,书记的表情让我知晓他对这篇材料不是很满意。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小冯啊,我知道你最近都在看优秀文章提高写作水平,但读文章不能只求数量,更不能只看不练,要真正沉下心,读过的都要弄懂弄透,你说是吗?”村书记的话让我联想到我的硕士导师,他曾告诉我,做科学研究要细心加毅力,要一步一个脚印,每一句话、每一个公式都要有依据……的确,材料撰写工作也就像是做科学实验,要选好“文字”这个“原材料”,用好“连接词”这个“测试仪”,加好“标点符号”这个“添加剂”,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材料”。吸取那次“教训”后,我知道提高写材料能力不会一蹴而就,于是我更加细心,戒骄戒躁,相信在和一个个文字“交战”后,一定能早日做到“下笔有神”。
在“推心置腹”中吃“干难事”之“苦”,为“五星好评”之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繁冗复杂,是落实政策、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天下午,一位大娘急匆匆地来到我跟前小声地说道:“小伙子,我老伴前几天去世了,听说现在要一次性土葬是吗?按照我们这儿的乡俗,去世的亲人得先找块土地‘临时’安置,三年后再找其他地方入土下葬,不然的话亲戚邻居会说闲话的,说后代‘不孝顺’,你看能不能‘帮帮忙’,真的拜托了。”“不行的大妈,这个是上级的政策要求,我很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但我也是爱莫能助”,我坚决地说道。此时村书记立刻上前说道:“大娘,是这样的,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邻里乡亲都很赞成配合,现在是新时代……”事后村书记和我说道:“小冯啊,在处理我们农村的一些事时,不能上来就和群众讲政策、提要求,要耐心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说道他们心坎里去……”听完村书记的话后,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或许是多年形成的“理科思维”,做事习惯“短平快”,把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当成简单的“做数学题”,导致自己“踩坑”,最终难免获得“差评”。我所在的村子人口多,居民组数居全镇首位,同时老人和出门务工人员数量较多,经济发展一直是困扰全村的难题。近些年村“两委”积极创新村经济发展模式,利用村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形成了“门前一亩桑,屋后两亩茶”的农业布局。与此同时,大力建设各类农产品种植基地促进群众增收,打造本土农场、民宿品牌等助力农业现代化。村“两委”在不断“吃苦”中奋勇向前,助力乡村振兴。而我也深知,我还有很多难事之“苦”还没吃,现在,我也要加入这一骄傲的“吃苦队”当中,在不断地“吃苦”中练就真本领、获得真功夫、赢得真好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是我们新时代选调生锻炼的“大熔炉”和“大舞台”,对于刚到基层的“小白”,要多吃“说”“写”“干”之苦,成为能说、能写、能干的“三能”基层干部。只有“敢吃苦”“善吃苦”“多吃苦”,才能在“苦寒”后嗅到专属于基层干部的“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