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然而,基层理论宣讲作为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如何让基层党员干部当好“传声筒”,把党的“好声音”传送到群众“心坎上”,只有切实“身临其境”宣讲,既注重内容“供给侧”,又当好语言“翻译官”,还充实形式“万花筒”,方能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声入人心”。
注重内容“供给侧”,让宣讲个性化、精准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不仅承载着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共筑强国梦、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劲动力。面向基层宣讲,要注重在内容上求“实”,既要高屋建瓴阐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所取得的显著工作成效,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所展现的成功实践、伟大成就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又要从老百姓密切关注的“小处”“小事”着手,围绕群众关注点,找准基层兴奋点,抓住宣讲切入点,用小故事阐释大主题。全会精神宣讲不能空对空,要根据受众群体差异性、多样性特征,因人而异制定“宣讲菜单”,坚持“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原则,让老百姓“点单”、基层干部“接单”,通过“精准滴灌”式宣讲,为不同受众分层分类量身打造个性化宣讲形式,把理论糅进群众的生活工作中,融进群众身边闪闪发光的典型故事里,才能切实打破现有“大水漫灌”“老少皆宜”式的宣讲模式,有力提升宣讲活动的精准性和个性化,也才能传递出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凝聚最大共识,持续为推进改革注入共识和活力。
当好语言“翻译官”,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从2013年到2024年,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词之增,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做好全会精神宣讲,一方面要找准宣讲内容的精髓与核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主题、总目标、重大原则等,进一步深化细化理论学习,全面、系统、准确阐释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主心骨”作用,用好“领导干部上讲台”“书记讲党课”等宣讲形式,奏响全会精神宣讲“主旋律”。另一方面要搞好语言“翻译”工作,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口水话”“大白话”“乡音土语”来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生动阐释,用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方言土语,结合群众生活内容,深入浅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用诚意满满的“干货”把理论讲透、把精神讲活,真正说到群众的烟火生活里,说到群众心坎里,推动全会声音直达基层。
充实形式“万花筒”,让宣讲活起来、新起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一人台上讲、众人台下听的“念稿式”灌输,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已成为过去,单一陈旧的宣讲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学习需求,因此,要不断创新宣讲的方式方法,致力打造“多声部”的宣讲大格局,合力奏出一曲丰富多彩的宣讲“交响乐”。要巩固传统线下宣讲阵地,主动走到群众身边,带头深入田间地头,以拉家常、问冷暖形式开展全会精神宣讲,打通基层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让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到千家万户。要积极拓展新兴宣讲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等媒介,推出线上微宣讲、短视频解读等,让干部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全会精神。同时,创新开展你问我答、交互式聊天、茶话会、歌舞小品文艺表演等形式,面对面把理论讲透、心贴心把政策说清、实打实把办法留下,使宣讲既有趣味性又有感染力,于“春风化雨”中让全会精神启智润心、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