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归仁镇江桥社区已经一年多了。我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中越发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接下来的时间里更应该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在广袤基层的舞台上,我更应该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谨以此文激励自己,应在三个“转变”与三个“不变”中砥砺前行、赓续奋斗。
从“研究生”到“选调生”,转变的是“学生思维”,不变的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青春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禾苗在地里墩一墩,才能吃土更深、扎根更实,在风雨中抗倒伏、立得住。”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着多少真情。刚走出校门回到这片苏北大地,自以为“理论扎实”“学识渊博”,以为“双一流”“研究生”的光环会为工作增加底气,然而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身带“书卷气”且缺乏工作经验的职场“小萌新”,书本上有些“高大上”理论并不接地气。我逐渐意识到必须要放下架子“学土话”,迈开步子“识五谷”,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勇敢对抗心中泛起的阵阵拘谨,认真学习其他村干部处理尖锐矛盾的方法与技巧,通过“乡贤小法庭,对错大家判”解决农业用地非农用的纠纷;用纯粹的方言组织老党员拍摄“身边的榜样”短视频;争取社会组织向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品。基层工作不仅让我跳出了固有的“学生思维”,更在人际交往、业务能力和思想观念上有了“质的飞跃”。这一年,从象牙塔进社会、从城市到基层、从理论变实践,我从毕业刚到村的一枚青涩的“新手小白”逐渐发育成独当一面的“基层战士”。我转变了“学生思维”,为基层奉献青春的激情却没有改变,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走出“温室”,保持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善于学习新事物、把握新规律,在“爬坡过坎”中“勇往直前”,为基层队伍注入“青春活力”、激荡“青春力量”、展现“青春模样”。
从“校园中”到“基层里”,转变的是“工作年龄”,不变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空杯心态”。历经了一年的积累沉淀,我的工作履历的年轮上又多了一圈,在“四季变迁”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晴天忧心抗旱,雨天担心防汛,旱涝急转更是两头忙碌,播种时帮助农耕,收获时拓展销路,这一年的锻炼让我多了一些“从容担当”,少了一些“手足无措”。虽然工作年龄长了一岁,也取得微小的成绩,但不能因获得荣誉而沾沾自喜,不因成为“工作老人”而目中无人,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既要常常自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更要摆正位置、接地气,把“光环”交给过去、把“标签”放在心里、把“汗水”留给现在,在新的阶段重新出发。“放空自己”需要勇气,“放下架子”需要正气,“扑下身子”需要志气,只有坚持眼睛向下、双脚沾泥,真正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在群众“冷、暖、急、盼”上见真情、动真招,才能书写好为民“新篇章”。
从“做课题”到“办实事”,转变的是“奋斗方向”,不变的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常用“一枝一叶总关情”来提醒广大干部,要饱含对人民的真挚感情。这要求我们紧紧立足“为民服务”发力点,牢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我是一名三门干部,走出家门进校门、走出校门就进机关门。在更新个人履历表时,一连串的求学经历之后又新增一段经历,填补了没有“工作履历”的空白。这段经历是开启奋斗终身的“序曲”,到基层一线、到“吃劲”岗位,这让我的第一段经历更加厚重。时刻提醒自己来到基层不是“镀金”而是“炼钢”,转正之后不能“躺平”而是“奔跑”,作为刚刚转正的年轻干部,更应该洋溢蓬勃朝气、充满盈盈干劲,要用肯干实干赢得认可和赞赏。如果我们松一口气,百姓就会多一份苦,我们要坚定地向“躺平”说不。为民服务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要把百姓的服务员当做终身职业,以人民为中心须用一生信守、终生践行。要实打实办吹糠见米的事,拒绝形式主义,围绕群众开展工作,不浮夸、不炫耀,要放下“官架子”、找到“真点子”、少些“虚把式”。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