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秋意渐浓,中秋将至,这首温柔而有力的诗词总会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自古以来,中秋佳节不仅承载着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更蕴含着人们对华夏大地、中华文明的深切祝福与美好期盼。广大党员干部理应奏响“传统文化”的旋律,谱写“文化自信”的三部曲:传承之曲,让中秋文化深入人心;创新之曲,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团圆之曲,让中秋的“文化旋律”永远回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谱写“中秋佳节”之“文化旋律”,在“传统韵味”的“月华调”中“沉浸古韵”,奏响“不可遗忘”的“传承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家国情怀,是不可遗忘的文化瑰宝。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辽阔意境,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切祝愿,再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无数文人墨客以笔为媒,寄托着对中秋的独特情感。广大党员干部当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有所系、言有所传、行有所继。要以诗为友、以词为伴,常怀崇古之心、常思传承之责、常戒淡漠之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文化的根脉,当好“文化传承”的“守望者”,奏响一曲不可遗忘的“传承曲”。
谱写“文化自信”之“创新旋律”,在“时代精神”的“新韵调”中“绽放光彩”,奏响“不可停滞”的“发展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是不可停滞的时代要求。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玉兔二号”的月球探索,再到“中秋晚会”的现代演绎,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如同明月般皎洁而明亮。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中秋的文化氛围中汲取“创新自信”的力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厚底蕴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形态。面对全球化的浪潮,不回避、不盲从,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不可停滞”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中华文化的光彩,奏响一曲发展不息的“发展曲”。
谱写“家国情怀”之“团圆旋律”,在“民族团结”的“和谐调”中“共绘蓝图”,奏响“不可分割”的“团结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团圆的象征,是不可分割的家国情怀。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多元共融,到“家国两相依,月照故人心”的深情厚谊,再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团结信念,中秋佳节成为了凝聚民族情感、弘扬家国精神的重要时刻。广大党员干部应在中秋的文化自习中深化“家国情怀”的认同,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大局之中,做到心系家国、情牵中华、力献团结。要跨越地域、跨越民族,以心交心、以情融情,共同书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以“不可分割”的团结理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共绘家国一体的宏伟蓝图,奏响一曲团结奋进的“团结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