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小黑,2023年9月,我从一名警校学警转变成为了一名选调生,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镇河巷村工作。近一年的驻村时光让我褪去学生的青涩,从刚开始的笨拙生疏、焦虑不安到现在的渐渐适应,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农村、奉献青春的决心。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基层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悟,共同汇聚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选调数月匆匆而过,内心感慨良多,谨以此文记录我的选调生活。
向下扎根,在一线里“汲取营养”。乡村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对初来乍到的我来说,乡村的工作既繁杂又关键,通过向村“两委”和乡领导请教,我才逐渐适应村里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我努力融入群众,因为这是开展驻村工作的灵魂与基石,在这一年我了解了河巷村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知道了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与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熟络,自己也逐渐成了这里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根据走访调查和分析,河巷村目前主要问题是人多地少,且村中居民多以种地为生,同时村集体收入不足,没有好的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导致部分村民生活困难。在中秋节期间,我对17户困难家庭进行慰问,发放米面油等慰问物资,解决燃眉之急。在一户户走访困难群众的过程中,我对于基层生活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也激发了我服务乡村的信念。
坚定信念,在工作上“锻炼筋骨”。实践锻炼始终是青年干部成长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参加工作以来,我坚定作为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责任使命,在村中我承担了综治维稳工作。记得2023年年初我的包联“亲戚”向村委会提出需要低保补助的情况,于是在入户走访时,我对亲戚家中的困难进行了详细了解,发现实际情况与他说的并不相符,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面对面”“逐个破解”的方法,通过对低保政策的多次解读,对亲戚耐心解释无法享受低保的原因,最后亲戚也表示理解并不再向村委会索要低保补助。工作中遇到情绪激动的群众,我沿用在学校的处理方式,但渐渐发现这样并不可取,后来我明白村民更希望的是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情绪得到释放。我慢慢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群众的亲人,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同时,我通过普法宣传帮助纾解村内信访户心结,努力提升村民幸福感,就这样我不断在工作中得到磨砺。
脚步向前,在实干中“不忘初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两字出现177次,频次之高、数量之多,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正如李强总理说,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都是办法。要想尽快了解基层全貌,调查研究必不可少。我把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百姓真言,作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升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从学生时代的闭门造车、案牍劳形,到现在每天习惯走出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里,从纷繁复杂的基层实际中探索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与百姓的一次次交流中,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诉求背后,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我深知,只有真正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才能不辜负他们的信任。面对河巷村人多地少、村集体收入不足等问题,我积极思考解决方案。一方面,我与村“两委”共同探讨,尝试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我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学习其他地区成功引进企业的经验,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为河巷村争取合作机会。同时,我还组织村民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坚定前行,不忘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为河巷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里的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