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始于处暑,今已秋分,转眼间,我作为选调生来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沙土镇已一月有余。从“大学象牙塔”到“基层大田地”,从“学生干部”到“村支书助理”……变了“常驻定位”和社会身份,不变的是那个“小年轻”扎根家乡砥砺奉献的初心。在这个宁静又美丽的村庄,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开启我人生的崭新篇章。
第一次见面,坚定为民情怀。乘着乡镇公交车,我第一次踏足沙土镇,窗外的风景从繁华城镇变成了广袤田野,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勉励“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犹在耳旁。到镇上后先后与镇党委书记和村“两委”见了面,村干部带领我走村入户,熟悉村情村貌,领导与同事们的关怀让我心中有了归属感,更坚定了我为民奉献的决心。青春不畏条件苦,拼搏奋斗正当时。只有一头扎进“沙土”里,眼睛聚焦人民,耳朵倾听人民,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知晓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赢得沙土民心,守住沙土人心。
我想,广大选调们需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斗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品格,切实做到办民之所需、急民之所急、干民之所盼,从而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回服务,解锁为民本领。沙土村党委书记安排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有群众来询问,孩子上大学有什么补贴,助学贷款怎么申请等问题,我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了相关的政策与贷款申请方式。事后老伯感叹道:“孩子父母都不在家,我们年纪大了也不识字,很多信息不了解,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取。”这句话提醒了我,我请教同事村里哪里人聚集最多、信息交流最快,然后将群众询问频率较高的问题收集起来,主动到村头巷尾、村民广场等人群聚集地,与村民聊家常、讲政策,在交流的同时拉近了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我也从村民口中的“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杜同志”。这种做法受到了村干部们的一致认同!
我想,作为一个刚走出校门的选调生,首先就要褪去身上的“书生气”,保持“空杯心态”,甘当“小学生”,勤观察、常请教、多思考,向领导同事请教,向群众学习,在实践淬炼中不断练就为民本领。
第一趟走访,融入沙土基层。开展“民生呼应·暖心走访”活动时,村干部带我一起到行动不便的群众家中进行看望,我耐心讲解暖心走访册子上的内容,解答群众困惑,普及党的相关惠民政策,我嘱咐村民:“有任何困难就联系我,我是咱家的‘勤务兵’,随叫随到。”老人流下感激的泪水,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回去后,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驻村的每一天都要到群众家中去,倾听群众的家长里短,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成为一名群众认可、人民满意的好公仆。
我想,作为基层选调生就必须当好接地气的“泥腿子”,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在群众一言一行中了解真实诉求,一举一动中摸清问题症结,一颦一笑中感受民情民意,时刻将群众衣食住行、安危冷暖记在心头,与群众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在驻村基层一线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