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甘肃考察。此次甘陕之行中,一条文化脉络格外鲜明,从关中到陇原,总书记的足迹循渭河、跨两省,目光投向中华文明历史深处、根脉所系。广大党员干部要跟随总书记的“甘陕之行”,循迹“文化脉络”,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文化遗产创新工作,提炼文化遗产精神标识,担负起新的文化传承使命,做中华文化的合格“传承者”。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赓续中华文脉。在甘肃天水,总书记首站考察了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伏羲庙。他说,“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守护好中华文化,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担负起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的敬畏之心,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文明集体记忆,深挖文化遗产内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激“活”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同时,从思想根源上坚定文化自信,要主动走进历史、品读经典,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看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让“守护”作为一种使命和责任扎根在思想深处。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要做好文化遗产创新工作,强化文物利用。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留下“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在参观时,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近年来,许多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以及文化衍生产品大受消费者喜爱,这正是创新创造与传统文化的“珠联璧合”。面向新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阐释,更要用好创新创造这把“金钥匙”。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运用好“互联网+”,紧跟热点,深挖文化精髓,开发更多场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解码传统文化“基因”,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把文化遗产和日常生活、文创产品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让祖国大地更多的文物遗产“醒过来”“动起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新质传播力。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要提炼文化遗产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5年前,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曾谈起“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这次在麦积山石窟,总书记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无论是“莫高精神”还是“红旗渠精神”、“丝路精神”还是“南泥湾精神”,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灿烂文明,还凝聚着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同时,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一步挖掘、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让“活起来”的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