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党的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为选好人才、用对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基本遵循。“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谋划人才事业布局,需要聚力,与人才心心相印,全方位多角度做好人才工作,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夯实人才支撑。
破陈规、立新标,摆正“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人才“标度尺”。一些地方,“人才帽子”满天飞,考评指标扎成堆,特别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标准让许多有志之士感到“压力山大”,不仅没有起到激励人才成长的作用,反而滋长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科研风气。要持续推进人才脱帽减负的改革,控制好“帽子”数量和资源倾斜程度,让“帽子”和“贡献”“利益”脱钩,把人才的目光从“短平快”项目转移到“谋长远”发展上。要持续推进人才松绑减负改革,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打破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限制,改变静态评价的“永久牌”,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分类分级评价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破立并举为人才打造潜心静气的科研环境,让人才真正沉下心来做深做实研究,把学术资源用到实现社会进步的“刀刃上”。
拓源头、通渠道,打造“近悦远来、才岗匹配”的人才“蓄水池”。“人才聚,则事业兴”。不论是哪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都离不开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艰苦创业。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节点,一支大规模、全领域的人才队伍是我们破冰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施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推出更多开放包容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世界前列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同时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和人才招纳优势搭建起干事创业的舞台,引导人才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一线施展才华;此外,还要聚焦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弥补企业高端人才缺失的问题,定向培养既能“发表论文”,又能“创造产值”的“全能战士”,实现岗位人才高效对接。
优服务、实保障,建设“真心实意、无微不至”的人才“后花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只有把人才的大后方保障工作做到位,才能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心无旁骛搞业务。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要加强政治引领,不断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在政治上让人才充分信任,不仅留住“人”,更栓住“心”,充分引导具备大我情怀的人才把个人成长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去。生活上要注重人才的社会属性,结合人才特点和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通过丰富人才活动形式增强人才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关爱制度表彰宣传优秀先进。要聚焦人才专门服务,加强平台建设,落实保障措施,简化办理流程,推动人才服务事项全国“一网通办”,以大数据为支点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