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等长,秋分又至。不知不觉,我的驻村生涯已经度过两载春秋。从“象牙塔”到“大熔炉”,从“束手无策”到“得心应手”,我顺利完成了“选调生”到“村干部”的转变。驻村的700多个日日夜夜,有踏步不前的苦恼,也有收获成长的喜悦。经历了两年的“四季轮回”、感悟了基层的“酸甜苦辣”,让我真正读懂了那一句“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临近告别,回顾这两年驻村生活,既有感动、也有收获,可以简单总结为三行诗。
第一句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早在高中埋头苦读奋战高考的时候,甘肃会宁县“状元县”和“三苦两乐”的盛名就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但口口相传变成亲眼所见,又是另一番感受。两年前的寒冬腊月,初来乍到,正值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口罩,挨家挨户上门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助学金。通过“千人扶助”助学项目推荐审核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在家务农,既不能指导作业,也不会督促学习。但我们到的每一户,所见所闻如出一辙,没有父母在旁边陪伴督促的情况下,孩子自己坐在炕上,裹着被子、吸着鼻子、戴着口罩、写着作业,桌子上还放着同款的感冒灵和退烧药。再多的道听途说都不如这一次入户的亲身感受,驻村两年,无论是学习政策理论,还是准备学历考试,总会被当时的情景所激励,远离浮躁、享受学习,以持之以恒的韧劲,从持续的学习中获益,正所谓“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第二句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我老家在天水,羲皇故里、麦积山畔,称得上是碧水青山、柳绿桃红,随便找个犄角旮旯,打口水井,都有冰凉清澈的地下水。所以来到厍弆之前,窖水我是闻所未闻。第一次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我拎着水桶犯了难,不知道怎么用绳子控制水桶在有浮力的水面倾覆,光是打水,我就学了两天。在种养殖作为主要产业的厍弆,人畜生活虽然有自来水、窖水、集中取水点保证,但是旱季作物灌溉却是难题,靠天吃饭成为共识,雨水足便是丰年,雨水少便是歉年。很遗憾,我来了两年,两年少雨,这意味着很多人不辞辛劳耕作一年,依然收入有限。两年农村生活,我才真正认识到什么叫粒粒皆辛苦,在付出不一定有着对等收获的时候,每个人依然在努力地生活着、劳动着。怕没得到、怕失去的焦虑在这里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是我终身受益的宝贵经历。无论身处任何岗位,从事任何工作,都能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最朴素的平和与喜悦,保持一颗清澈的平常心,做到不为名所累、为失所挫。
第三句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驻村之后,主要任务之一是入户走访,我们常去慰问的一家残疾户,家里三口人,儿子因病残疾,没有行动能力,老人再有两年就八十高龄了,但是两口子每天种地放羊,干着年轻人看了也要叫苦连天的体力活。虽然碰到歉年,家里的收入就要大打折扣,但每次问起近况,他总是笑哈哈地说“么撒困难,么撒困难”,唯一一次向我求助,是帮他的手表换个电池,因为镇上没地方可以换,并且事后坚持给我修理费用。每次从他家出来,我总会给同事倾诉,为什么人这么积极乐观地活着,也要经历这么多艰辛和坎坷,这些时常会令我有一些沮丧,因为我无法完全为他们解决。但每次争取到物资捐赠或是落实帮扶政策后,来自村民一句真挚的感谢、一个朴素的笑脸,都会让我感受到“基层”二字的重量与温度,使我内心的信念更加坚定。前路难定,但方向已知,我想无论以后走到哪里、经历什么,想到这一幕,我都很难忘记自己的理想和初心:“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