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生萌新记:从“三门干部”到“三能干部”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宁家坪镇选调生 杨春霞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时光荏苒,以选调生的身份加入为民服务的队伍已一月有余。作为一名从“家门”“学校门”走进“机关门”的“小萌新”内心五味杂陈,有激动、有好奇,亦有焦虑和迷茫。怀揣着满腔热血来到心心念念的基层,打算大施拳脚干出一番事业之时,却发现“三门干部”成了自己最大的阻碍。只有挣脱“三门干部”的“枷锁”,树立“三能干部”的“风向标”,向“能说群众话、能进群众房、能帮群众忙”的“三能干部”转变,方能成为乡村振兴碧波中的“弄潮儿”。

走出家门,永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情怀,争做“能说群众话”的“知心干部”。“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而农村方言十里不同音,“语言关”是选调生在基层遇到的“第一难关”。初来乍到,当地方言极其难懂,尽管认真倾听却不知所言,为此也是黯然神伤。但作为年轻干部要“敢”字当头,迎“难”而上,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毅力打好语言攻坚战。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坚持“多方发力”。一是向领导同事学习。首先,通过旁听“方言会议”练听力,会后对照会议记录对讲话进行复盘,检测听力“得分”情况。其次,积极地与同事进行沟通,在日常交流中用“两种语言”对话。最后,找到一位“方言土语小老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向其请教“如何听”“如何讲”。二是向当地群众学习。通过向食堂阿姨、超市老板、驻村村民等各类群众不断学习,认真倾听,不懂就问,主动拜群众为师,请求他们翻译“土语”、教讲“土话”。三是向新媒体学习。在信息化时代,年轻干部要学会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通过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搜索方言,进行模仿学习。总之,选调生去到基层,首先需要突破“语言关”,学会和老百姓唠“家常嗑”,培养与群众交心的共同语言,以便更好地了解群众想法,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离开家门,践行“为者则常成,行者则长至”的承诺,做“能进群众房”的“跑腿干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是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了解真实乡村风貌的“最前沿”。基层干部要积极到群众身边了解真实问题,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去解决问题,常坐群众的“灰板凳”,坚持“村民动嘴,干部跑腿”的工作原则。“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基层工作的第一周,每天都在下村,几乎成了村里的“常驻人口”,去到了田间、山地、小溪、群众家里头。也正是在频繁下村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到乡村建设的真实面貌,倾听到农民的心声,也逐渐从“外来户”变成“自家人”。他们会亲切地叫我“小杨”,会热情地邀请我去家中坐坐,甚至会邀请我加入到他们的“广场舞大部队”,中秋佳节也会惦念着我……在此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感受到了村民们最淳朴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我励志做好“跑腿干部”的情结所在,并使我更加坚定立足乡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走进公门,探索“凡事向好多走访,帮办实事暖民肠”的方法,做“能帮群众忙”的“人民干部”。“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选调生“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要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基层是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最前沿”,年轻干部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大舞台让群众的生活大放异彩。作为刚进入基层工作的“小学生”,无法为群众提供大的恩惠,只能尽己所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帮助他们。首先,利用周末时间,通过走访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其次,积极开展扶贫走访,巩固脱贫成效。走访返贫监测户、脱贫户、困难户,探望独居老人,给他们送爱心、送温暖,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并且进行动态监测,做到“全程保驾护航”。最后,直面群众矛盾,勇于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矛盾纠纷无小事,倾情调解暖民心。在任职的第一个月,协调解决群众反馈问题十余件,其中有违章建筑问题、有工资欠发问题、有房屋漏水问题、有河床非法挖沙问题等。正是在一次次为民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身的“群众工作能力”“应急处突能力”以及“调查研究能力”均得到一定提升。作为基层干部,要清醒认识到“群众事,无小事”,要坚持把“群众事”视为“重要事”,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选调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这是一条布满荆棘而又鲜花盛开的路,未来将永葆“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的热情,怀抱“少年当有凌云志,万里长空竞风流”的拼搏,让青春在农村工作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做好新时代的追梦人。

发布人:杨春霞 发布时间:2024-9-28 13:09 收藏 阅读人次:4633

初审:杰瑞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