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致敬李振声:麦田守望者的初心、恒心、真心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委组织部 周卫国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义、黄宗德、李振声四人“共和国勋章”。其中,李振声院士坚守“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的初心使命,在祖国西北耕耘31载,致力于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像李振声院士这样,以初心坚守使命,以耕耘铸就辉煌,苦干实干、积极作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出绚丽华章。

致敬“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热忱,矢志不渝践初心。“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向国家作出回报。”铿锵有力的誓言是李振声一生肝胆披沥的坚守。1956年,面对小麦条锈病肆虐,人们以树叶树皮、蒜皮葱根充饥,粮食产量低下的情况,25岁的李振声坚定地说道:“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怀揣着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的坚定信念,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西北的科研事业,奔赴陕西杨凌,历经数十载的艰辛探索,李振声院士和团队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31年如一日的耕耘,从“弱冠”到“知天命”,他以汗水为墨、以身躯为笔,绘就了“秋收满仓尽黄金”的“丰景图”。党员干部就要像李振声院士一样,把“许党报国”融入血脉,作为毕生追求,将个人小我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

致敬“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进取创新,攻坚克难显恒心。在陕西杨凌工作时,肆虐的小麦条锈病正是小麦增产的“克星”,李振声院士深知,只有攻克“远缘杂交”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条锈病;然而,让亲缘较远的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并非易事。面对一系列的科学难题,李振声院士和团队矢志攻关,历经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技术问题,成功培育出高产、抗病、优质品种“小偃6号”。从“小偃”系列到创建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到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再到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牢牢守住了大国粮仓。党员干部就要像李振声院士一样,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攻坚克难的实干精神,以“敢拼、敢闯、敢干”的奋斗姿态和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跨越“娄山关”“腊子口”,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效。

致敬“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无私奉献,毕生坚守见真心。李振声院士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心里始终惦记的都是粮食这一国家大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20年寒来暑往,20年默默无闻,20年兢兢业业,20年孜孜以求的坚守、奉献和付出,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悉心指导学生们开展科研工作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把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用无私奉献和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不断前行。党员干部就要像李振声院士一样,涵养“甘为人梯、甘当绿叶”的奉献精神,始终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热爱工作、勤勤恳恳、努力耕耘,用心用情用力把每一份工作办好办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扎实业绩。

发布人:显然还差点火候 发布时间:2024-9-28 23:40 收藏 阅读人次:13934

初审:钱莱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