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相遇基层;九月初秋,相识基层。须臾之间,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下东街道沿河村种下的基层种子,已然满月“萌芽”。从“象牙塔”到“田野间”,从“研究生”到“选调生”,从“学生干部”到“书记助理”……一月虽短,感慨良多,作为一名走出家门就进校门、走出校门就进机关门的“三门”选调生,当在常念“多字诀”中“墩墩苗”、练本领、强信念、长才干,切实过好“业务关”“语言关”“作风关”“思想关”“本领关”,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多听“长者言”,在“重整行装再出发”中过好“业务关”。基层干部队伍庞大、事务职能繁杂,认清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熟悉一个个职能部门、掌握一项项工作流程,是我要啃的第一个“硬骨头”。随着工作的推进,一趟趟入户走访、一轮轮政策宣讲、一次次与村两委的交流畅谈让我从懵懵懂懂到渐入佳境,逐渐找到当“驻村干部”的感觉。由“门外汉”转变为“业务员”的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多听“长者言”,从百姓口中听最朴素真实的心声,从村两委口中听最接地气的政策宣传表达,从驻村干部口中听最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法,从选调前辈口中听最先进前沿的发展思路,带着一双“聪耳”,于“长者言”中了解需求、理清思路、打开局面、精进业务、向上生长。
多说“百姓话”,在“一枝一叶总关情”中过好“语言关”。方言是一座拉近干群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大大小小的工作会议上、与老百姓的交流中,大多都是使用方言。经历过第一次全方言会议的“云里雾里”、第一次入户走访的“手足无措”,无数个瞬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听懂茶陵话、说好茶陵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从“外地人”变成“村里人”,一是要讲“百姓话”、进“百家门”、识“百家姓”,见到群众打得了招呼,叫得出名字,拉得了家常,到田间地头、广场院坝、百姓家中走一走,将入户路线连成“百家图”;二是要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从“柴米油盐”“急难愁盼”中找准利益诉求,“置顶”群众需求。不说“场面话”“忘本话”,多说“实在话”“走心话”,让干群关系更有温度、政策落实更有力度、乡村发展更有热度。
多走“田埂路”,在“不待扬鞭自奋蹄”中过好“作风关”。沿河村下辖38个村民小组,共计1800余户,群众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白天我化身“小跟班”,与村支两委一同走村入户,关注重点人群、做好调查研究;夜晚当好“小助理”,统计工作进度,收集存在问题,复盘工作流程,在走田埂路、串百家门、知百家情中逐渐褪去“书生气”,脚沾“泥土香”。作为沿河村“新村民”,过好“作风关”一是要走好“廉洁路”,扣好基层工作的第一粒扣子,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决守住第一次,果断拒绝第一次;二是要走好“助村路”,不能将“驻村”当作“镀金”,更不能浅尝辄止、得过且过,要真驻实驻、扎根基层,心向下沉、脚向下走、力向下使,让“驻村”更“助村”。
多掸“思想尘”,在“本色不变得始终”中过好“思想关”。基层事务繁重,工作矛盾复杂,遇苦遇难、遇是遇非都在所难免。刚到沿河村时,我也曾短暂时间内彷徨迷茫,不知道基层工作究竟该做什么、怎么做,甚至产生“本领恐慌”,但在一日又一日的“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充实生活中豁然开朗。选调生经验不多,担子不轻,过好“思想关”,一要不忘初心,掸去“理论尘”,预防“软骨病”,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二要牢记使命,掸去“躺平尘”,争当“排头兵”。“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是对选调生最生动的诠释,要吃得了“基层苦”、耐得住“孤独熬”、经得起“难事磨”,打得了“主动仗”,争做“脚下有泥、肩上有责、心中有民”的干事创业先锋。
多观“能者为”,在“绝知此事要躬行”中过好“本领关”。学生时代,往往都从“有字之书”中丰盈精神世界,在面对基层这本“无字之书”时,难免会不知道读什么、从哪里开始读、怎么吸收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基层不乏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他们对村情民意最为了解,与群众关系最为紧密,作为基层小白,我们要放低姿态、摆正位置,甘当“小学生”,上好“基础课”,带着一双“明目”,从能者的“工作圈”观察政策落实的好方法,从“生活圈”观察问题解决的切入点,从“社交圈”观察群众工作的小技巧。在政策宣传、森林防火、矛盾化解等关乎群众利益的具体工作中观察,学习工作方法、复盘工作流程、记录工作技巧、增强工作本领,用一本本“工作日志”标注“成长历程”,用纸上文字、脚上泥泞、额间汗水、心中信仰见证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