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奖章。70年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党员在帕米尔高原守卫祖国边境,用鲜血、汗水和忠诚诠释了“人民卫士”的真谛,书写了共产党员保家卫国的时代续章。
始终坚定信念、对党忠心,把忠诚注入灵魂。巴依卡的父亲凯力迪别克是第一代塔吉克族党员,也是家中第一代护边员。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在边关建立哨所,但山路崎岖复杂,连队官兵从祖国各地而来,不熟悉路况,凯力迪别克主动找来,为巡边解放军指向带路并坚持了20余年,这也是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起点。1972年开始,20岁的巴依卡接了父亲的班,在父亲的带领下第一次参与巡边工作,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做义务向导。边防部队领导问他有什么需求?该如何回馈这份珍贵的付出?巴依卡坚定地回答:“我什么都不要,唯一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巴依卡多次递交入党申请,终于在1999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徒步巡逻体力消耗非常大,巴依卡近40年顶风雪、越达坂、涉冰河、渡险境累了一身病。2009年,57岁的他因长年戍边,身体难以为继,便将巡边的“接力棒”传给了刚从部队退伍的儿子拉齐尼,拉齐尼正式成为了家中第三代护边员。接续巡边后,他也像父亲那样,牵上牦牛,背上干馕和红油漆,给风吹日晒的界碑描红,在帕米尔高原边防线上的每条河流、每道山沟、每块界碑旁留下了巡边护边的足迹。2021年,拉齐尼在喀什抢救一名落入冰窟的儿童时不幸牺牲,年仅41岁,被中宣部追授为“时代楷模”,政府发的20万元抚恤金,巴依卡后来也全部捐给了灾区。巴依卡一家三代党员,用近70年的春秋和一深一浅的脚印,走出了共产党员坚定的步伐,诠释了什么是忠诚担当,什么是无私奉献。
始终牢记重托、担当作为,把责任扛在肩上。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永远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巴依卡在近40年间,仅个人参与巡边护边就超过700余次,行程3万多公里,被当地军民称为边防线上的“活地图”。巴依卡的家乡——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处“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雪峰连绵,沟壑纵横。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的“生命禁区”,巴依卡遇到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责任义务,并牢记父亲的嘱托:“护边是塔吉克牧民的义务,一定要守好祖国的边防线。”从未退缩前进的脚步,一次次迎难而上,与边防官兵一起爬冰卧雪,巡逻祖国边防线。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一县接三国”的县城,塔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国相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塔吉克族流传着一句话:“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在塔县,像巴依卡这样一家三代戍边的家庭并非个例。从1951年起,塔吉克牧民就同边防战士、边境警察们一起巡边护边,共同树起了国境线上一个个有生命的界碑,并把这份坚守视为生长生活在边境线上民族的一份荣光。巴依卡说:“‘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喀什地区、是扎根新疆各族人民的荣誉。”
始终不忘初心、一心为民,把人民铭记在心。多年前,护边员没有工资,在巡边路上,巴依卡家里宝贵的牦牛或因山石滚落,或因地势险峻先后损失了14头,当连队提出为他赔钱时,巴依卡却总是坚定地拒绝,重复着父亲留下的那几句质朴而坚定的话语:“护边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我的爸爸、我的儿子和我,还有你们中的很多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人的安全最重要,那些损失的牦牛我们不能算钱。”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以人民为中心,绝不是简单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又实在的行动。为解决当地百姓的用水问题,巴依卡和儿子拉齐尼曾认真走访调研,挨家挨户倾听乡亲的心声,详细记录每一处水源情况,拉齐尼更是把群众的呼声记在心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水库的建议,如今,水库的施工已进入尾声。拉齐尼入伍前,部队领导问巴依卡:“你就这一个儿子,舍得吗?”他坚定地说:“保家卫国是大事,我舍得!”他是“高原雄鹰”,他是人民英雄,但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时至今日,巴依卡每每谈及儿子都会动容。巴依卡一家三代没有忘记人民,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的默默付出。在塔县提孜那甫乡,拉齐尼的“身影”随处可见,拉齐尼路、拉齐尼小学、拉齐尼雕塑等,“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纪念馆也成为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每当新兵入连,老战士们都会讲述他们一家三代爱国戍边的故事,这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新战士和护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