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希望的田野,铺展无垠;是梦想的家园,温暖如初。作为一名选调生,摒弃“骄娇”二气,投身乡村田野,脚踏泥土芬芳,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与盎然力量。这生机,犹如嫩芽破土而出,势如破竹;这力量,好似长江东奔大海,势不可挡。我们正以青春为笔、实干为砚、梦想为墨,做好党和国家事业的开路先锋、事业闯将,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以“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着,勾勒“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生态之美”。乡村“生态之美”,美在自然和谐。我们村委会门前的小河,曾是垃圾遍布、水体浑浊、恶臭弥漫之地,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进行河道整治。如今,这条小河已焕然一新,河水清澈透明,波光粼粼,重获新生;河畔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焕发活力。这一转变,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成为了村民们引以为傲的景观。新时代驻村干部,要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精准实施垃圾分类、高效运行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环境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继续以雷霆万钧之势、精准治理之措,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构建蓝天白云悠然铺展、溪流河水清澈透明、森林树木生机盎然的“金山银山图”。因村制宜、因时制宜、久久为功地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丽乡村。
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铸就“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化之韵”。乡村“文化之韵”,韵在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强调了“七个聚焦”,其中一个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乡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情怀。这里有古老的历史建筑、动人的民间故事、独特的民俗风情,都是乡村的文化瑰宝。新时代驻村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文化传承。继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多元发展文化产业、有序开展文化活动,同时注重乡风、民风、家风的教育引导,使古老的村落,若历史遗珠,熠熠生辉;让优良的家风,似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令淳朴的民风,如山间清风,拂面而来。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生活的血脉之中,深用心、实举措、显成效,让历史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新的生命力。
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无畏,奏响“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致富之音”。乡村“致富之音”,音在开拓无畏。习近平同志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为了让特色农业“百花齐放”、乡村旅游“万紫千红”、农村电商“风驰电掣”……新时代驻村干部,要秉守初心如磐石,勇担使命映光辉,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让多驾“马车”共驾齐驱带动乡村致富。努力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夯实助农政策“基础桩”、培育集体经济“领头雁”、打造特色农业“金招牌”……弯下腰、俯下身、铆足劲,解决好群众在致富道路上的“急难愁盼”问题,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畏困难,巧用前沿技术、善用先进理念,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以量取胜”转变为“用质夺魁”。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厚压实农民“钱袋子”,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