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未来的“选调同仁”:我在基层对你说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 万晓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有志于服务基层的朋友们:

你们好,踏着金秋,神州大地繁花似锦,大江南北硕果累累,转眼又到了下半年,又到了这个该做出选择的人生分叉路口,你的选择会是什么呢?

前几天看到微信“朋友圈”中,选调前辈和同事纷纷转发“江苏省2025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工作公告”,不少学弟学妹前来询问我基层“选调生”究竟有何魅力吸引无数少年郎,我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下面就自己这一年多投身“乡野间”拜师求学的点点滴滴,和你们谈一谈我的体会。

以青春之名立“鸿鹄志”,细嗅田间“禾黍香”。曾记否,在国家需要时,一张张稚嫩坚定的脸庞,怀揣热血沸腾的红心,一往无前地提振了民族复兴的精气神,现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以青春为名,书写清澈挚爱。前段时间,以选调前辈黄文秀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荣获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让无数人红了眼眶、悄悄抹泪。将青春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把深情奉献乡土、以行动诠释赤诚,用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作出令人景仰的时代回答。谈及为什么扎根基层,文秀师姐动情地说:“我来自广西贫困山区,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是啊,诚然,基层没有城市的喧嚣繁华,却有淳朴可亲的人间烟火;没有高楼大厦的热闹壮观,却有魂牵梦绕的山水乡愁。投身基层热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人民的期盼。

与繁星为友亮“为民灯”,坐与邻翁“相对饮”。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学校到社会,就是从多方呵护助成长的“象牙塔”走到纷繁复杂扑面来的“大熔炉”,难免会“水土不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怎样适应,我们能做些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的期许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我所在的江苏淮安东双沟镇青云社区有常住人口2685人,无论是与哪户聊“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都能给我带来最接地气、最贴生活的“真知灼见”。从“大队这个生活圈搞得蛮好,现在去卫生院方便咧”到“晒谷子可以去村委会弄的晾晒区了,不挡人家”再到“村部前面那条路现在很好走”,一句句看似闲聊话语的背后,却是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极大认可。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唯有以“同坐一条板凳”的情感自觉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方能融入基层,写好群众工作这本“民情日记”。

同基层相伴做“奋斗者”,走好心中“长征路”。广大青年有扎实的才干和过硬的本领,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才可以放心托付。年轻人愿意身入基层攻坚克难,就是政治上的高站位,能够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就是为党和国家干大事。青年黄文秀放弃北京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慢慢在村民口中,从“镀镀金就走的高材生”,变成了“有什么事找她没错”的黄书记,这离不开她“我要对百坭村负责”的承诺,更离不开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心笃行。须知基层工作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浮于表面的,群众需要的是能一起踩在泥土里、一起吹风吃沙子的人,我们应怀揣青年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热情,与基层“双向奔赴”,做政策讲解的宣传员、防汛抗旱的突击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慰老助困的帮扶员,用脚步访民情,用行动惠民生,哪怕“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仍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我在基层等你们!

一名基层“小学生”

2024年10月10日

发布人:魅力东双沟 发布时间:2024-10-10 19:59 收藏 阅读人次:2397

初审:林竹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