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致敬王振义:让“心”像牡丹一样绚烂绽放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委组织部选调生 陈扬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4年9月29日,王振义院士因在医学和医学教育方面作出伟大贡献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王振义院士曾说:“要有进取的雄心,像牡丹一样开得热烈,但要对名利看得很淡。”与他朴素节俭的一生不同,王振义院士在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病上的成就璀璨夺目。王振义院士用他“一生只完成的一件事”告诉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秉着一颗“热”的“心”,去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党和人民,绽放光彩。

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恒心”钻研,像绿芽萌发一样“热忱”。“科学是没有底的,但是我们这个学习一定要努力钻研下去。”在别人看来复杂艰深的医学难题,对王振义而言就是一个病“为什么”会产生,要“怎么样”治疗,万变不离其宗。早年一次与口腔科的会诊中,王振义与同事们发现了一名拔牙后流血不止的病人,无法查明原因。王振义一头扎进国内外文献,从中找到了试验方法,用石蜡替代硅胶,成功试验后做出了血友病的诊断并找到治疗方法。王振义也遭受过打击。最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半年内就让50个病人逝世,让他陷入迷惘。之后,王振义又重拾血液学研究,与学生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成功攻克了这个可怕的“敌人”。王振义又坚持了20年的“开卷考试”,与学生们一同坚持研究每周临床遇到的疑难杂症。广大党员干部要向王振义致敬,怀有饱满的“热忱”投身伟大的事业,一心钻研,不轻言放弃,扎实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切实锤炼实践工作能力,成为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行家里手”。

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决心”做事,像枝叶展开一样“热血”。王振义与血液病的“缘分”开始于1952年院系调整内部分科,他选择了最后剩下的血液病科。“当时我想血液病应该不难吧,只要一台显微镜就能解决诊断问题,所以觉得自己很能胜任,真没想到血液病这么复杂,这么难治。”很难,但是王振义不曾想过放弃,驰而不息,积年累月铸就丰功伟绩。王振义针对血友病成因,提出了输新鲜血的治疗方法,并将系列成果向世界发表,让中国在血液学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王振义和他的团队辛勤科研的结晶——全反式维甲酸,一经推出,就治好或者缓解了24例白血病病人的病情,将这一“绝症”不到10%的生存率提高至95%,震惊世界,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广大党员干部要干一行爱一行,站一岗守一岗,做一件事就要决心做好一件事,忠于职守,脚踏实地,服务群众,从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爱心”奉献,像盛花绽放一样“热烈”。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为了让国内更多同行读到国外最好的出血性疾病参考书《出血性疾病》,王振义与妻子谢竞雄史争旦夕,用2年时间合译出中译本,并将稿费悉数捐出。更让我们敬佩的是,王振义带领团队研发出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并没申请专利,而是无偿地将这种药和方案公开,让全世界的患者不用花重金就能吃上“特效药”。三十多年来,至少有数十万的病人因为王振义的成果完全康复。广大党员干部应感动于王振义院士的“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感动于王振义院士的“大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攻克血液病的事业;感动于王振义院士的“大爱”,毫无保留地与所有病人同行共享来之不易的“果实”。我们应当有这样一颗“爱心”,把有困难的群众当做家人呵护,尽心为他们服务,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发布人:12371网友foidtm 发布时间:2024-10-14 11:47 收藏 阅读人次:2976

初审:江容 编辑:宜倍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