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两周年:在基层“扎根”“挺干”“繁叶”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委组织部 王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来到村上工作已满两年。驻村的这两年,是摸爬滚打的两年,是经事成长的两年,两年里,我从一个脑子里满是“键能、基团”的“化学生”,成长为了一名知晓“农技时节”的“田秀才”,从基层“嫩幼苗”扎根、挺干、繁叶、蜕变为驻村“栋梁材”的过程,是我成长之路上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以“同吃同住”搭建“连心桥”,怀抱对基层的“热爱”潜心扎根。心中装着人民,脚步才会坚定,双手才会有力。初到村里,我也曾心生焦虑与迷茫,对自己所要承担的工作感到无所适从,但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冬天上旱厕,夏天忧虫害;雨天愁出行,雪天思饭菜”背后所蕴含的艰辛,明白了“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背后所关切的群众利益。在同甘共苦的日子里,我被身边群众的淳朴善良所打动,对于驻村工作、乡村振兴之于基层群众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全身心融入“大家庭”,帮“家里人”干好“身边事”的决心和信念在此扎下了根。两年来,我早已在“思想、情感、生活”上连同本村群众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家里人”排忧解难的信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凌晨“送药上门”的入村路、夜晚“摸排险情”的上山径,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天寒地冻,只要群众需要,我都义无反顾冲锋在前。驻村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今后我将继续站稳人民立场,把“走村入户”的脚步延伸至“千家万户”,在纾困解难、破解堵点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以实际行动将干群“连心桥”筑稳筑牢。

以“修身祛疾”永葆“清正身”,怀抱对党纪的“敬畏”修身拔节。当下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我们选调生手中难免会涉及一些“真金白银”,如不保持强大的“定力”,则容易走入歧途。“我们组工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排头兵’,要走在廉政‘第一方队’,为党员干部‘踢好正步’、做好表率。”这是我在就职前谈心谈话时被要求遵守的第一“铁律”。自从到村任职以来,我将“铁律”铭记在心,以生长于我们四川犍为县康乐村的“一代循吏”李拔为标杆,定期对照查摆“照镜子、掸灰尘”,反思经手的项目经费、补助补贴是否被私自“取整抹零”,村里的山货水果、本土特产是否被用来“走亲访友”,以“三省吾身”的自律时刻架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思想防线,恪守廉洁清正的作风履职尽责,在同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坚持同“人情往来”保持“泾渭分明”。当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更需要我们年轻干部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我将继续坚持驻村期间的廉洁作风,将“思想之堤”打造为“铜墙铁壁”,怀揣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紧紧扣好“第一粒扣子”,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修身正心,展现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新风貌”“新形象”。

以“躬身实践”夯筑“干事基”,怀抱对笃行的“坚持”成长繁叶。“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选调生初入“农门”、缺乏经验,所学的“专业技能”难以在农村“派得上用场”,更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为知识“挤水干燥”,转化为自身干事本领。初到村上入户调研时,由于没有和村民解释清楚“青苗补偿”政策,我第一次尝到了“闭门羹”的滋味。那一刻,对于农村工作的能力恐慌化作了我实践提能的动力。在“行以致知”信条的鞭策下,随着我的脚步不断深入“项目现场、房前屋后、调解一线”,“高标准改造、电商助农、到户政策”这些“新颖”的词汇逐渐变得“贴切”起来,我对集体经济运行模式、贫困户和监测户的帮扶政策、特色产业发展短板等方面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渐渐地,我在基层这本“无字之书”中写下的批注越来越多,招商引资、基层治理、品牌建设的思路也愈发清晰,群众工作、信访调解等“烫手山芋”也变得“信手拈来”。两年的驻村经历使我体会到,只有强化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地拓展能力视野。在未来的路途中,我将不畏艰难险阻、继续昂扬奋进,起而行之丰富自身“方法论”,在实践中收获无惧“风高浪急”亦或是“惊涛骇浪”的“真本领”。

山海虽远,可见未来。驻村之旅的结束只是暂时的“逗号”而非终止的“句号”,我将继续脚踏实地,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奋斗之姿”走好“每一步”,奋力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发布人:怡宝 发布时间:2024-10-17 21:39 收藏 阅读人次:2956

初审:向阳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