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考察时,专程来到六尺巷参观,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互退三尺的六尺巷,连接着“张吴礼让”的一段佳话,是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处世之道的见证,承载着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对解决新时代社会治理问题颇具价值。要从小小“六尺巷”中感悟浓浓“治理情”,紧密结合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充分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聚智助力,大力营造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深挖文化内涵,推广“工作法”。长不过百米的“六尺巷”背后,讲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家人与邻居发生宅基纠纷时,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主动退让三尺后,邻居见贤思齐,也退让三尺的故事。礼让和谐是文化底色。深挖“六尺巷”的文化内涵,掌握故事精髓,才有桐城市人民法院创新推出的听、辩、劝、借、让、和“六尺巷”调节法,以礼让之心、和谐之行为群众调解矛盾。做好社会治理工作,必须一以贯之地深挖文化内涵,大力推广“六尺巷”工作法,多一份以心换心的行动、多一点以和为贵的坚持,把问题解决好、矛盾调解好、纠纷化解好。
传承优秀传统,厚植“治理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互相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无论是安徽桐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六尺巷”漫画、诗句,还是书本里“六尺巷”的故事、生活中“六尺巷”的影子,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都值得我们熔古铸今。传承优秀传统,厚植“治理情”,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质效,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要主动把“谦让、谦虚、和为贵”融入到精神血脉中、践行到实际行动里,始终秉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初心,用心践行“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办事解忧、应急处突中厚植“治理情”。
擦亮精神底色,走向“天地间”。六尺巷里天地宽。“六尺巷”的故事不仅要影响桐城、影响安徽,更应辐射影响全国各地,将“六尺巷”的精神应用于全国各地社会治理实践中。要擦亮精神底色,将礼让和谐的精神特质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不论是调解者、参与者或是亲历者,都应牢固树立“以和为贵”思想,多一份“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气,把“六尺巷工作法”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抓手,在真听中听民声、懂民意,在真看中看百态、知民情,在真劝中让为先、和为贵,在真为中化纠纷、解难题,引导人民群众以“礼让”相安而居,以“和谐”携手共进。
小小“六尺巷”,浓浓治理情。新征程上,把相互礼让、以和为贵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制胜密码,把亲仁善邻的文化种子种进心里,在涓涓细流的浇灌中,厚植“治理情”,真真正正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