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参观考察,在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借六尺巷为我们指明了基层治理的方向,广大基层干部当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从六尺巷中细细体悟基层“治理之道”,执“谦逊礼让”“德治法治”“共建共治”画笔,用心绘就新时代基层“和合画卷”。
于“一封信”中体悟“源头治理”之道,执“谦逊礼让”画笔,用心绘就“乡党优游礼让中”的“同心圆”。《桐城县志略》等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面对张家人的写信求助,他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以一封信解决两家矛盾纠纷,靠的是横跨千年的“历史大局”与“谦逊礼让”的传统美德。广大基层干部要从“回诗”中把握“源头治理”之道,常观大势、常思大局,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预防性治理,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不能为了解决一件事而治理一件事,而是解决一件事能治理一类事。基层干部要学好善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加强群众思想教育,从源头抓治理、抓落实,防微杜渐、治早治小,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于“一堵墙”中体悟“多元共治”之道,执“德治法治”画笔,用心绘就“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同心圆”。六尺巷由吴家人的“进墙”而起,由张家人的“退墙”而成。“一堵墙”的进退不仅蕴含着县令的法治和张英的德治,还以多元共治、相辅相成最终成就了“千古名巷”。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往往比张吴两家的矛盾更复杂、更棘手,不仅需要结合德治与法治,更需要开拓“多元化”的治理方法。广大基层干部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既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法不阿贵”“缘法而治”等思想,又运用好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打好“组合拳”,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基层干部要充分汇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避免基层部门出现“单打独斗”等情况,朝着“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目标奋斗,努力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形式多样化,为基层治理不断注入新动能。
于“一条巷”中体悟“和谐共享”之道,执“共建共治”画笔,用心绘就“肯与邻翁相对饮”的“同心圆”。六尺巷很窄,装不下繁华热闹的商业大街;六尺巷又很宽,承载了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中华传统美德。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蕴含着基层“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巧思,帮助我们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走稳走好“和谐共享”之道。广大基层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尊重民意、依靠民智、珍惜民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集众智、汇众力,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扮演“主角”。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基层干部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激发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意识、认同意识,不断推广“乡贤议事厅”“村民协商亭”“院坝议事”等治理模式落地,让群众沟通有渠道、参与有平台,造就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幸福感的基层治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