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市考察时,专程来到六尺巷参观,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与“六尺巷精神”同频,从小小“六尺巷”中汲取强大精神动能,真正发挥“以和为贵”“谦让有礼”的传统美德,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讲好动人的“中国故事”。
与“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同频,深挖“六尺巷”蕴藏的文化富矿,讲好“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故事”。中国是礼仪之邦,不仅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也有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智慧,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气质、塑造了眼界格局和深刻认知。六尺巷看似是“利益之争”,实际透视的是胸襟、是认知、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与“礼之用,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同频,深挖“六尺巷”蕴藏的文化富矿,既要让广大群众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沁润,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强大源动力,也要积极宣导“与人和善、善待他人”的道德规范,在人人“说礼”、人人“礼让”中共同营造美好生活氛围,真正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心讲好“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故事”。
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广阔胸襟同频,领会“六尺巷”诠释的深刻内涵,讲好“两袖清风朝天去”的“廉洁故事”。“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作为康熙年间文化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张英,在面对家人与邻里的利益纠纷时,非但没有选择“以权压人”,反而以广阔胸襟巧妙化解矛盾,在以身作则中感动了邻里,双方各退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六尺巷宽不过六尺,但激荡的精神力量却跨越时空;六尺巷长不过百米,但绵延的文明新风却穿越时光直达我们的心底。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广阔胸襟同频,用心领会“六尺巷”诠释的深刻内涵,始终把“严于律己”作为人生箴言来坚守,真正做到处处、时时、事事守住底线,以清廉、正直、清白的形象面对广大群众;同时,要自觉约束好家人、管理好“后院”,树牢底线思维,真正形成良好家风、廉洁家训,用心讲好“两袖清风朝天去”的“廉洁故事”。
与“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的处世智慧同频,解锁“六尺巷”蕴含的治理密码,讲好“万户千家笑语喧”的“和善故事”。三百多年过去了,“六尺巷”不仅写进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也化为了基层治理的方法指南。正如张英所说:天下许多大案要案,起因不过是芝麻蒜皮的小事情。若是面对每一次小矛盾、小纠纷、小问题,都能快速精准切入,推动大家互相理解、相互退让,那么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也自然不会上升到更严重的地步。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与“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的处世智慧同频,解锁“六尺巷”蕴含的治理密码,始终把群众在意的“小事难事”作为“关键大事”去办,主动结合基层治理领域,创新升温“六尺巷工作法”,让矛盾调解室、心灵驿站、“家门口”办公桌等载体发挥作用,将群众矛盾及时化解在细微处、小事中,以工作的百分百用心换得群众的舒心和放心,真正讲好“万户千家笑语喧”的“和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