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人民至上”关键词,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人民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含金量”的标准,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
以“我本百姓、根在百姓”的清醒,坚定“蹉跎莫遣韶夫志”的为民初心,筑牢全面深改的坚实依托。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至上。改革,改到深处是民生,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获得实惠,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大而空,不能摆花架子,不能耍虚假把式,“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群众不认,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掏心窝子”的事,要的是为民初心的坚守。广大党员要始终坚守“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的铮铮誓言,以“四下基层”为抓手,常态化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深入“寻常巷陌”,走进“千家万户”,多坐老百姓的“热炕头”,多钻老百姓的“矛盾窝”,多听老百姓的“逆耳话”,“零距离”感受群众心声,“面对面”倾听群众心愿,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家宝”贯穿于深化改革全过程,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以“同心同向、共情共鸣”的自觉,涵养“万家忧乐到心头”的爱民情怀,增强全面深改的强大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聚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到秉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到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改革中每一个重大举措的产生,“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分量最重。广大党员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尖上”,克服“松劲”“歇脚”的想法,善于在百姓感受“最痛处”、干部作风“最弱处”、体制机制“最堵处”寻找重点,把群众强烈期盼的优质医疗、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环境优美、食品安全等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确保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以“为民办事、为民造福”的担当,办好“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惠民实事,汇聚全面深改的澎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束缚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破的难题,必须下大气力破解根深蒂固的难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广大党员要把牢价值取向,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把握发展大势,顺应群众期待,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积极想思路“破题”、主动找办法“破冰”、认真拿措施“破局”,切实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赶考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