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借六尺巷为我们指明了基层治理的方向,在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应从总书记的考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六尺巷”精神为笔,推进基层治理迈向新台阶。
以“六尺巷”精神为笔,挥洒“让他三尺”的“胸怀”笔触,勾勒基层治理的“和谐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生动地诠释了六尺巷以“礼”为先的精神内涵。张英没有凭借权势去争夺寸土尺地,而是以礼相待,选择退让三尺,这种行为背后,彰显的是一种宽广如大海般的胸怀,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世间和谐的追求。在基层,邻里纠纷、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基层党员干部应有“让他三尺”的气度,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群众的诉求与分歧。在与群众沟通交流时,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听得进群众的“牢骚话”,容得下群众的“小脾气”,一次工作做不通再多做几次,一次道理讲不明再多讲几次,用宽容大度化解矛盾冲突,在基层治理中营造出一片和谐的“天空”,让基层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以“六尺巷”精神为笔,蘸染“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墨韵,渲染基层治理的“文明卷”。“六尺巷”的美谈不仅在于谦让,更在于用智慧巧妙地化解了矛盾。“让”,并非是懦弱和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在基层治理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层出不穷,群众诉求多种多样,不花大力气、不下真功夫,工作开展难免会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基层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学好善用新时代“枫桥经验”,面对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而要深入了解矛盾的根源和本质,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调解和化解。同时,要打好德治与法治的“组合拳”,以德治为引领,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弘扬美德、倡导文明;以法治为保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明确规则、严肃执法。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基层治理更加科学、高效,让“三尺巷”的文明之风在基层蔓延。
以“六尺巷”精神为笔,点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担当”色彩,描绘基层治理的“共治卷”。“六尺巷”的故事体现了“和”的珍贵价值,它启示我们,团结协作、共同担当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党员干部要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担当精神,在推动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福祉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力量,通过建立“百姓说事点”“板凳会”“居民议事亭”等方式,搭建多元协商平台,引导居民群众、驻村工作队、社区志愿者、无职党员等积极投身到基层治理工作中,将群众矛盾及时化解在细微处、小事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不断描绘幸福美好的基层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