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民生的“压舱石”,社会的“稳定器”,要积极搭建“就业桥梁”、努力铺就“就业之路”、携手共绘“就业蓝图”,从而在人才与岗位的“双向奔赴”中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积极搭建“就业桥梁”,精准施策、供需匹配,全力推动“人岗相适”。“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唯有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能让“人才优势”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推动“人岗相适”,就是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多出有利于稳就业的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促进就业提供“源头活水”。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加强“供需对接”,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更好推进产教融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契合,既破解“有活没人干”,又解决“有人没活干”。
共同铺就“就业之路”,加强培训、拓宽渠道,真正做到“用人所长”。“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做到“用人所长”,就是要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营造“终身学习”的就业环境,“因材施教”做好就业教育培训,“殚精竭虑”为人才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在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中,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相融合,为破解“卡脖子”技术提供人才支撑。要发扬“工匠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培养更多“高精尖缺”技能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技能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动力感和荣誉感,引导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携手共绘“就业蓝图”,答疑解惑、纾困解难,努力实现“人尽其才”。“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业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民生属性,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携起手来,把人才“送上马”“扶一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的目标要求。实现“人尽其才”,就是要建立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不断开展“春风行动”,推动就业指导“全覆盖”“全贯通”,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要聚焦重点群体,加强脱贫人口、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帮扶,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一人一策”制定就业服务策略,兜牢“就业底线”、稳住“就业大盘”。要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念,引导劳动者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营造杜绝“躺平”、奋进向上的就业氛围,从而促进就业“扩容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