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循“荆楚足迹”承“千年古韵”焕“文化新潮”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人民政府 叶宗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湖北省孝感市调研,考察了云梦县博物馆,了解当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最是文化韵流长”,党员干部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要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荆楚足迹”,用心领悟殷殷嘱托、不负切切期盼,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使命担当,在传承“千年古韵”、焕发“文化新潮”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循迹“千年文脉浩如烟”的文化长河探寻“昨天历史”,在“疏源浚流、钩深索隐”中承“厚重隽永”之古韵,焕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传承新潮”。泛舟于中华文明长河,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丝一线,织就丝绸之华彩;一腔一调,演绎国粹之经典……经过岁月洗礼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脉历久弥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前往博物馆调研文化保护研究情况,充分体现了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视。这启示我们,必须立足中华文明肌体,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以整体性、融贯性、系统性的思维把握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内在连续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精神上传承好。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荆楚之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觉担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用心挖掘文化瑰宝、历史遗址、名人故居、传统街区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让文物“说话”、焕发“新声”。还要主动走进历史、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对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让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使命责任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上。

循迹“民俗风情展新颜”的文化盛景讲好“今时故事”,在“刮摩淬励、上下求索”中承“开放包容”之古韵,焕发“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交流新潮”。文化因多样而绚烂多彩,因交流而激发共鸣,因互鉴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抚今追昔,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向全球展现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到“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大展”等大型展览一次次走出国门,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擦亮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国名片”。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桥头堡、排头兵、领航者”,坚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兼容并蓄中“求同”,在交流互鉴中“存异”,打造并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字招牌”,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国际舞台上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池春水”,开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新局面。

循迹“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文化脉络续写“明日篇章”,在“继往开来、鼎新革故”中承“繁荣发展”之古韵,焕发“芳林新叶催陈叶”的“创新新潮”。创新是文化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创新要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眼下,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突飞猛进、迅速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合,让人看到中华文化的更多打开方式,也让人看到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新路径。比如“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工程,就是新兴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光辉典范。新时代新征程,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只有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上“时代新装”、插上“科技翅膀”,才能永葆生机、永续传承。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做好“文化”和“科技”结合文章,走好“文化+影视”“文化+网游”“文化+旅游”“文化+美食”等跨领域融合之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于光影中“活起来”、在大众中“火起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焕发时代新光彩。

发布人:12371网友07byvb 发布时间:2024-11-6 19:04 收藏 阅读人次:2099

初审:雨霖林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