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增进民生福祉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为民造福,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自上而下一体推进,一切为了人民。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问题自古以来都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人民生活幸不幸福”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抓发展与惠民生并举,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生活实现全方位改善。“中国改革走到现在,需要理性、需要统筹、需要全局观”,面对群众对生活的需求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阶段性转变,增进民生福祉,既要优化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揽子政策,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一系列举措,又要牢固树立“自上而下、上下联动”一盘棋思想,上下拧成“同频共振、步调一致”一股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整合各方资源,体系化推进民生工程落实,形成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由表及里溯本逐源,一切依靠人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当前民生领域仍旧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生活环境有待改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只有多照一照群众这面“镜子”、多比一比民生这把“尺子”,才能真正回答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问题。要以解决群众问题为导向,从“民声”“民忧”“民盼”中找准民生事业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建立多渠道、多层次调研机制,通过线上问卷、走访座谈、基层访谈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全面深入准确掌握群众“急难愁盼”。要精准透视群众诉求背后民生领域的短板,清晰洞见群众问题背后“暗藏”的隐忧,深挖普遍存在的体制机制漏洞,根源上把握问题本质,源头上推动问题解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托举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以点扩面辐射带动,一切服务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农村改革到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再到浦东开发开放,这种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改革推进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刻把握“三农”工作规律性,在系统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省情农情和民情民意的基础上作出了启动实施“千万工程”的科学决策,形成“千万工程”宝贵经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各级各部门要坚决摒弃“一锅煮”“齐步走”的方式,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发展实际、群众所需等大胆实践、大胆突破,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民生事业发展的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通过以点带面、增效扩面,推动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以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彰显服务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