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七年的大学生涯结束后,我如同一只幸运的飞鸟,飞进了选调生这个“自带光环”的大家庭,来到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长梁村,开启了我的驻村生涯。从“校园”踏进“田园”,从学生变成选调生,我也在“变”与“不变”中适应了新身份、扛起了新责任、实现了新突破。
踏足“基层天地”,变的是身份角色,不变的是勤学之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乡土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藏着高深学问,是一部读不完的“无字之书”。记得初到长梁村时,作为一名“基层小白”,我一度手足无措。小到面对政策咨询、入户走访,大到产业振兴、纠纷调处,我都无计可施、一脸茫然。我突然意识到,在乡土这位老者面前,我只不过是一名“小学生”,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为了尽快胜任工作岗位,我白天入户走访察村情、听民意,晚上伏案钻研“三农”政策、方言土语、调解之道。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文化广场、火塘边上,我与乡亲们唠家常,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话匣子”打开后,很多“肺腑之言”“金玉良言”便和盘托出,成为我改进工作的“智慧锦囊”,让我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信心倍增。
进入“实践课堂”,变的是思维认知,不变的是实干之心。问题在基层一线“冒头”,需求在群众眼中“招手”,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论文写在干事一线,才能实现成长。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信息获取更加方便,隔空交流也更加顺畅,但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不能少。身在基层,更应“服务基层”。从防汛抗旱的一线坚守,到抢收抢种的热火朝天;从参与和见证一场邻里纠纷的“握手言和”,到陪伴村里的留守儿童过一次快乐的周末……点点滴滴,都化作最感动最温暖的记忆,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位“白面书生”成长为大家认可的“好后生”。老同志的言传身教和默默付出,让我看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乡亲们的肯定与鼓励,让我由衷地感到了“被需要”的幸福。回想起那恍然如昨的一幕幕,猛然觉得成长并非偶然,而是一个个“场景拼图”生成的精彩蝶变。
迈入“第二故乡”,变的是服务对象,不变的是为民之情。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事务纷繁复杂,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芝麻小事”,实则都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和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容不得丝毫懈怠。从“吃透上情”向群众“传译”产业振兴、种粮补贴、农业保险等方针政策,到帮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缴纳居民医保,再到联系渠道帮助乡亲们销售“土特产”,我总是甘之如饴、乐此不疲。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选调生这个身份的责任、意义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扎下根、留下来、干下去”的想法和决心愈发强烈。
回首往事随风过,初心不改破浪行。回眸在长梁村的驻村历程,有辛勤付出的汗水,有遭遇困难挫折时的彷徨,但更多的是成长与收获。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矢志不渝、怀揣热忱,继续扎根长梁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用智慧和力量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精彩华章,让青春在基层的广袤天地中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