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常系民生”“倾注民心”“恪尽职守”,坚持把“人民呼声”作为“改革哨声”、把“人民智慧”作为“改革钥匙”、把“人民笑脸”作为“改革标尺”,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为民“心”答卷。
“常系民生”,“身入”基层问民意,永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召开70多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出台3000多项改革方案,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期盼作为改革导向。党员干部要找准为民的方向标,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热点焦点,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真情置顶民生事,用真心筑牢民生碑,以“时时牵挂着”的真挚之心为群众纾难解困。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心系人民、躬身向下,当好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准确掌握“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民情民声,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
“倾注民心”,“心到”群众察民情,坚定“摸爬滚打、忠于职守”的决心。回望百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都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调查研究而来。党的力量源于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更离不开群众“智囊团”。向群众学习、凝聚群众智慧一直是我们党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的制胜法宝。党员干部要通过实地走访“察”、蹲点调研“察”、座谈交流“察”等多种方式,真正把群众面临的迫切、具体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生产生活不便、不顺的意见收集上来,及时发现、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金点子”“好做法”,为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打好基础。要坚持以民为本,扎实做好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研究、典型案例的解剖式研究、新路径新情况的前瞻性研究,始终保持与“民意同频”,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确保改革每一项举措都能精准贴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期盼。
“恪尽职守”,“行至”实处解民忧,保持“踏石留痕、抓铁有印”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民群众是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对改革成效最有发言权。要建立健全改革成效评估机制,把群众的评价作为改革成果的“标尺”,通过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第三方评估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对改革成效的评价与反馈。要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躬身入局”当好改革“闯将”,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在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实干中绘就出担当奋进的“公仆画像”,努力在新的赶考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