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改革的意义、坚定改革的信心,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问”中,主动回应“改革三问”,坚定不移地走好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于“问需于民”中聆听“人民的期盼”,恪守“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初心,主动回应“改革为了谁”的时代之问。“问需于民”不仅是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的精髓,更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理念指南。改革不是“拍脑袋”的一时兴起,唯有把人民的期盼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与归宿,方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近年来,时代发展画卷上留下了诸多顺应人民期盼的改革印记。从“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到“绿色出行”倡导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从“教育公平”的稳步推进,到“养老服务体系”的精心谋划……一系列改革举措无一不是源于对人民期盼的深刻洞悉与精准把握。党员干部应时刻铭记“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初心,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下去、融进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以人民期盼为引领,问需于民,主动把群众的“关键小事”作为“要紧大事”来办,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于“问计于民”中凝聚“人民的力量”,挺膺“依靠人民、一心为民”的身姿,主动回应“改革依靠谁”的时代之问。“问计于民”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彰显“依靠人民、一心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举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蓬勃盛景,从“互联网 +”到“数字经济”的便捷服务……每一项变革都蕴含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故步自封于书斋案牍,更不可仅凭臆想盲目行事,需要把“问计于民”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基层党员干部应始终挺膺依靠人民、一心为民的姿态,积极搭好民智交流的“台子”、畅通民力汇聚的“路子”,让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推动深化改革的“金点子”。应主动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汇聚起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深改巨轮行稳致远。
于“问效于民”中赢得“人民的口碑”,遵循“惠民利民、见行见效”的准则,主动回应“改革成效谁评判”的时代之问。“问效于民”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确保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人民、赢得人民满意的关键所在。改革应始终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时刻校准全面深化改革的“坐标仪”。从力推“希望工程”为无数寒门学子开启知识大门,到打造“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让民众吃得安心;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百姓精神生活,到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改善乡村卫生条件……诸般变革皆是在持续“问效于民”中紧紧契合人民需求,达到惠民利众的成效。党员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的口碑”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和“试金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发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及时响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将改革措施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