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乡村振兴,文旅赋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各级党委、政府应做实“文旅融合”大文章,擘画“村和景明”新图景。
“深挖”红色内核,让资源禀赋从“沉睡”走向“苏醒”,激活乡村文旅“流量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从敢于“大包干”的小岗村人到孕育出“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从慷慨赴义“陈家兄弟”到“两弹元勋”邓稼先……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提升旅游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流量密码”。围绕理清红色资源历史脉络、提炼红色资源时代价值,将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等场馆资源“串点成线”,研发红色文旅线路与实践研学基地。找准乡村振兴的“文化脉络”,把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乡土乡情、休闲康养等资源的深度融合,形成“红色+”为核心的多元产业发展业态,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农业以及交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流量”转化为文旅发展“增量”。
“深剖”创新公式,让品牌效应从“田野”走向“远方”,探索乡村文旅“富民路径”。创新探索优质的文旅品牌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淄博赶烤”到“南方小土豆”、从贵州“村超”联赛到甘肃天水麻辣烫,都是凭借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文旅IP来吸引游客。一方面,要紧紧扭住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准确把握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机遇,持续赋能“一村一品”打造工作,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进一步传承和创新乡村的文化血脉、优化和重塑乡村的产业体系,让产业富民、创业富民效应不断凸显,推动“品牌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另一方面,运用“数字化+”为文旅行业的转型升级插上翅膀,通过创设智能场景、催生智能产业、推动智能服务,为线下线上的游客提供更为丰富、有趣的农村旅游体验,推动乡村文创“出圈”又“出彩”。同时依托“互联网+”模式,通过广告、社交媒体、论线论坛等渠道对地域内独特的文化、生态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意开发,实现优秀乡土文化走出“田野”走向“远方”。
“深耕”精神沃土,让文明乡风从“塑性”走向“铸魂”,注入乡村文旅“内生动力”。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只有真正激活乡村文旅“内生动力”,让文化渗透乡村肌理、融入群众生活、赋能旅游发展,才能推动乡风文明的精彩蝶变。要注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特别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通过精心办好群众歌咏、广场舞、“村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既突出地方特色,又彰显文化引领性,不断提升群众互动性和参与度。坚持让文化惠民工程“飞入寻常百姓家”,以项目推文旅、以项目促人居,结合当地风貌、人文资源、历史传统等要素,将本土文化融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工作,既提升“乡村颜值”,也注入“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塑“形”又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