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深层逻辑,从抓具体入手,紧盯具体问题、研究具体措施、明确具体责任,持之以恒落细落实,以“明方向、落举措、提质效”让深改硕果累累,绘就全面深化改革“新画卷”。
在紧扣民心中“明方向”,站稳“人民立场”守好“人民的心”,筑牢民生保障的“压舱石”。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让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度暑假,让好日子里新人如愿领到红本本……民生工作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而这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背后,正是一项项解难题而又增实效的为民举措。民生需求多元复杂,其系统性也日益凸显,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诸如聚焦重点群体就业精准帮扶,公共就业服务发力攻坚,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从就业、养老等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才能永远不失“续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的正确方向。
在解决问题中“落举措”,以一股“看准了就抓紧干”的“准劲”,勇挑民生发展“为民担”。作为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伟业,其成功推进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2000多个改革方案,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将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作为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不管是从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到民生保障的“城市烟火”,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大局观,涵养“闻过则喜、从谏如流、朝闻夕改”的自省,善用“土方子”解决新问题,常用“为民锤”敲响“改革音”,持续用“钉钉子精神”抓牢“长久之计”,及时把“好声音”变成“实举措”,以众志所向、众力所举构筑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擦亮民生底色,高质量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善作善成中“提质效”,把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关口”,答好民生改善“幸福卷”。改革问效于民,问的是“实效”,求的是“民心”。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锚定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群众就医住房等问题。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让民众“病有所医”;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落实“学有所教”;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筑牢“幼有所育”的基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直接的方式,也正是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的务实举措。要在政策制定之初多想群众“需不需要”,执行之中多听群众“答不答应”,实施之后多问群众“满不满意”, 对标提质提效,以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书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