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是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大地呜咽,举国悲恸,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划破宁静的天空,控诉着87年前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罪恶行径。今日之中国,山河无恙、盛世如愿,但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国之殇、国之耻,不容忘、不敢忘、不会忘,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以国之名悼念逝者,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应当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警醒吾辈当自强,不断凝聚复兴磅礴伟力,以伟大精神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勿忘“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民族之痛,从“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觉醒钟声听“爱国强音”,共襄今日“岁月静好、长乐未央”之中国。“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古朴庄重的国家公祭鼎,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上,鼎上篆刻的160字铭文字字泣血、句句噙泪,把民族苦难深深刻在每一个国人心头。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中坚力量,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听党话、跟党走,擦亮“信仰底色”,用对党忠诚浇筑“爱国主义”之花,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骨血与灵魂,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要在学思践悟中感悟家国情怀,将许党报国铮铮誓言转化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主动投身到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化改革等时代浪潮,在火热实践中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不断开拓伟大事业。
勿忘“五千貂锦丧胡尘”的英雄之殇,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仰钟声听“斗争强音”,奋楫今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中国。将指针拨回1937年12月那场南京保卫战,面对日军空投的“投降劝告书”,守城将士们誓与南京城共存亡,在金陵悲歌中战至最后一刻。历史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英雄不会随时代变迁被遗忘。抗战时期有吞食草根棉絮与日寇周旋的杨靖宇,建设时期有隐姓埋名铸就国之核盾的邓稼先,新时代有国之疆土寸步不让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广大党员干部身处和平年代、生逢伟大盛世,不能沉溺在“风平浪静”的安逸中,要始终牢记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以人民英雄为“精神坐标”,将英雄事迹作为思想的“清醒剂”,追寻“英雄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要发扬斗争精神,汲取“斗争力量”,自觉在复杂斗争中见世面、增才干、长智慧,在急难险重一线工作中经风雨、壮筋骨、抗摔打,让干事创业的斗争意志更坚定、斗争本领更“高强”。
勿忘“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之心,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奉献钟声听“为民强音”,奔赴今日“物阜民丰、时和岁稔”之中国。87年前,侵华日军野蛮破开南京城门,在40余天里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余万名同胞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被杀害,整个南京城沦为人间炼狱。“吾国之殇”是唤醒“吾辈自强”的一剂“猛药”。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14年,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人民立场,事事以人民为先,处处为人民着想,树牢“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奉献理念,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之姿,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大事”“要事”来办。要走好群众路线,做好人民的“勤务员”,不脱离群众,不害怕群众,热炕冷凳坐得住,家长里短聊得开,时刻叩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把人民群众利益“置顶”,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