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至1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敬才诚心”、砥砺“拼搏恒心”、秉持“传承决心”,蘸取“尊贤爱才”之墨、“产业振兴”之墨、“文化兴村”之墨,以“人才鲜红、发展火红、文化炽红”绘就全面乡村振兴“绝美画卷”。
常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敬才诚心”,蘸取“尊贤爱才”之墨,在“广纳贤才、唯才是举”中绘就乡村振兴“人才鲜红”。人才兴,则乡村各项事业兴;人才废,则乡村各项事业缓。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前景广阔、内容丰富,需要各类人才共同蘸墨书写。要坚持“筑巢引凤”的引才战略,以“海纳百川汇英杰”的求贤若渴之心,对紧缺专业、返乡创业、本土发展的各类人才,在政策支持、安家落户、税费补贴等方面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用“满格诚意”营造人才纷至沓来的生动局面。还要弹好“蹲苗孕穗育贤才”的“育才曲”,坚持思政引领、实践锻炼、管理教育、后勤保障“多轮驱动”,畅通人才成长“快车道”,搭建人才交流“云平台”,让村级人才“后备队伍”持续壮大、“新老接替”有序有力。更要念好“留才经”,坚持“人岗相宜、人尽其才”的用才理念,健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考核机制,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真正以人才“澎湃动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砥砺“千方百计谋振兴”的“拼搏恒心”,蘸取“产业振兴”之墨,在“特色致富、科技兴农”中绘就乡村振兴“发展火红”。产业兴,则经济旺,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让广大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致富路”宽起来的关键举措。从丹东草莓到迁西板栗,从涪陵榨菜到中宁枸杞,从大同黄花到花牛苹果 …… 一个个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珍品”已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法宝”。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地理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一区域一特色,一产业一品牌”的发展思路,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书写更多“兴一个产业、亮一块品牌、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精彩故事。还要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竞争力”,以此点燃科技兴农“发展引擎”。要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打造农业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贯穿农作物耕、种、管、收、销等各环节,促进农业生产向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让乡村产业乘“科技东风”之势“提质、扩量、增效”。
秉持“乡土文韵薪火传”的“传承决心”,蘸取“文化兴村”之墨,在“文化强基、乡风铸魂”中绘就乡村振兴“文化炽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修行之旅”,若想让广袤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不仅需要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的“添砖加瓦”,还需要乡土文化灵魂的“润心绘色”。为点亮乡村振兴“田园梦想”,要厚植“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文化自信,不断深挖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让各类传统民俗、乡土风情、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还要下“大力气、实功夫”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三会”制度,广泛举办院坝谈心、非遗展演、好人评选等乡村文化活动,让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入人心、成风气、凝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