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就绿色发展、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海南之行”中读懂其浓浓深意,俯瞰“脚下之路”,迈好“时代步伐”,在心有所系、心有所往、心有所信中共赴基层山海。
读懂“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为民”深意,坚持“民之所盼、我必念之”的改革导向,在心有所系中共赴“人民山海”。“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细致阐述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领域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勤与百姓交心问计,让“民之所望”成为“施政所向”。要强化底线思维,以对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序推进民生保障由“补缺”向“普惠”过渡发展,创新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探寻村企民“共富密码”,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盼头、农村更有看头。
读懂“青山绿水共为邻”的“发展”深意,坚守“生态优先、和谐与共”的使命担当,在心有所往中共赴“绿色山海”。“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指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胸怀“国之大者”,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和利用乡村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模式,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搭建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通道”,既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又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生态环境成为追求更具效率、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要持续优化群众绿色生活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读懂“饮其流者怀其源”的“文化”深意,坚定“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传承决心,在心有所信中奔赴“时代山海”。“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由此可见,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脊梁。党员干部要主动担起新的文化使命,扛起责任担当,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和提炼地方文化基因,做好“文化+科技”“文化+旅游”融合文章,创新打造优质公共文化空间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地,持续推进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切实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充盈乡村“文化粮仓”,激活乡村文化振兴“一池春水”。党员干部要坚定文化自信,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变互联网“流量”为文化繁荣的“增量”,加强文化传播力建设,丰富文化演绎场景,找寻出文化永续发展的新路径,不断铸就盛世中华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