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汲取更多知识,我背上行囊走出大山求学。在漫长的岁月里,故乡只留下了一片梦中的影子。2023年,学成归来的我,怀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时隔十年,我再次走进这片青山,回到贵州省瓮安县,来到江界河镇龙塘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开启了我对乡愁的续写与乡村振兴的追寻。
青山依旧在,似是故人来,青山是初生的陪伴。著名作家余光中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刚踏入龙塘村,那连绵不绝的青山便映入眼帘,山谷间呼啸的风,瞬间勾起了我往昔的回忆。当年我即将外出上学时,站在家门的山路口,满怀期望与担心。若当年是寻找,那么如今就是归途。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那连绵的青山、湛蓝的天空、芬芳的泥土,还有潺潺的溪流、盈野的绿意、飘香的瓜果、鸡鸣狗吠的声音,梦中的场景与现实一一重合。龙塘村有871户人家,每到一家,都会被热情地邀请进屋,朴实地与我交流,我们谈庄稼生产、聊儿女成长、聊喜怒哀乐。当时我就想,“对,就是这个味。”虽然这不是我成长的故园,却也如我的故乡一般,“我回家了”,怀着这份归家的放松,我很快就融入了我的驻村生活。
青山水迢迢,征程路漫漫,青山是成长的续集。我在走访过程中,经常听到老一辈发出感叹:“现在的政策好,农村变化大,土路变水泥路,牛马变农机,土房变成了砖房,种庄稼有补助,日子是越来越好了。”确实,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发现龙塘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乡村经济发展滞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利用选调生调研经费,前往贵定县、龙里县、福泉市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并与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广大村民讨论分析,结合龙塘村丰厚的林地资源和地理优势,我们决心依托“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联结模式,动员党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外出返乡人员发展“精品水果”、中药材、牧草等规模化种植,打造绿色生态的产业经济。如今,总产业面积达2000余亩,我们正带领着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青山变金山,立根不动摇,青山是理想的载体。这一年多以来,我通过利用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和申报项目,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井2个、60方蓄水池6个、产业路10公里,修缮1个山塘和3公里的灌溉沟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时提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去年龙塘村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我结识了大专学历、拥有茯苓种植技术和建设家乡热情的外出务工党员陈小进。我多次到他家,耐心地做他和他家人的工作。终于,他愿意留守这片青山。我们为他争取了水务局林下经济发展项目资金40万元,同时协调了上千亩国储林作为种植基地。截至目前,茯苓已丰收两季,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200多亩,收益达8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40余名,增收10余万元。在吸纳人才的同时,我越发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于是,我主动联系农技专家到村指导,组织群众参加“网络直播与营销”等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水果园区推行“产业+旅游”模式,大大提升了水果销量,今年全村水果产业收入达到200万元,同比增长17%。
到村任职的时间在奋斗中已悄然过半,看到故乡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群众收入越来越多,我浑身充满了奋斗的力量。我将一直怀着对故土的深情,让自己奋斗的青春与乡村振兴发展紧密相连,更加努力地在故乡续写我与青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