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周年记:“西畴精神”不只是西畴的精神

云南省文山州选调生 砚山县维摩乡阿伍村主任助理 聂泓玮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2023年11月,我作为新入职的选调生,来到云南省砚山县维摩乡阿伍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北京海淀到异地乡村,从中央民族大学踏上滇东南高寒山区,这一年,挫折与收获并行,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和思索着“西畴精神”的内涵与底蕴。在我看来,“西畴精神”不只是西畴一个县的精神,它也是文山各地各族人民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守正创新的结晶。即使在阿伍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也到处都是“西畴精神”的缩影。

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才能“播种希望”。在村里开展工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个规范化、标准化的群体组织,而是拥有不同立场、亟需解决不同难题的村民组合起来的一个大群体。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俗都是开展工作需要面临的挑战。向村委会的前辈们虚心请教,到田间地头走访老乡、在工作例会上博采众长查漏补缺,从迎检的台账里全面鉴往刷新提升自我……一步步走来,我深知:选调生到村任职,不光要有一腔热血,还要有信心、恒心和决心。首先要对党的领导和事业怀有信心,其次要有不惧困难的恒心与攻坚克难、直面挫折的决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直是维摩乡的一项重要工作,即使是如收入测算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也必须是挨个电话核实,挨户到家走访,“因户而异”量身制定帮扶措施。但正是在最基础最基层的工作中,我明白了“不等不靠”的真实含义:只有勇敢踏出第一步,我们的播种才有希望,未来才有盼头。

苦干实干,向下扎根方能“汲取营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阿伍村的这一年,我也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从卫生环境整治到绿美示范村建设、从主题党日活动到村小组群众会,村民们不仅出人出力,更是贡献了他们伟大的劳动智慧。在庭院改造的过程中,废弃了多年的水泥缸摇身变成特色花盆,没人用的木头做成了路边的景观栅栏,老房拆下来的旧瓦片用来盖门楼和凉亭的顶……在石漠化比较严重的村小组,不仅会有用石头砌成的梯田,里面整整齐齐地种着青菜、辣椒和玉米。那些满是石头的山与山中间,总会突然出现一大片平整宽阔的坝田,一锄一迹尽显群众力量,好不壮阔!深蹲基层沃土,课堂就不再是书本上“高大上”的文字,而是田野里沾着泥土的稻穗与麦苗,也是活动室里冒着烟气的土话与乡音。与群众相处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换,我们用一件件实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里的群众用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回应着我们、感染着我们。作为一个幸运的“守村人”,我也在这里汲取养分、快速成长。

​守正创新,干群一心方可“行稳致远”。成为文山选调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成为“西畴精神”的践行者。西畴的“六子登科”治理模式: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在阿伍村,我也有深切感受。近年来,在村党委和上级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大力推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图斑整改,森林覆盖率增至43.04%,为“生态阿伍”戴上了一顶鸟语花香的“新帽子”;通过引进过红蜜桃、李子、花椒等经济林木,4000千余亩的种植面积,为“经济阿伍”系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金带子”;在石漠化严重的村小组山脚修建梯田、建台地,为“特色阿伍”搭建了一块诗情画意的“舞台子”;平地田、山坝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和美阿伍”铺上了一块美好生活的“地毯子”;入户帮助村民修小水窖、沼气池,为“民生阿伍”建好了一个浸润人心的“水池子”;曾经最贫困的竹棚村小组,整体搬迁到了炭房社区,为“幸福阿伍”移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好位子”。一年,我见证了阿伍村的团结奋进,更加感受到了“西畴精神”在砚山阿伍的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笃行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之间,“西畴精神”是无处不在的。我常常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因为我只是千万个选调生中的一个,自己做的也只是微小的工作;但我又常感觉自己是有用的,可以为群众做事,可以为村民解难。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如果说,带领乡亲们步入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使命中的唯一,那践行“西畴精神”将会是我坚持不懈披荆斩棘的明确指引。

发布人:三只耳朵 发布时间:2025-1-9 07:49 收藏 阅读人次:712

初审:钱莱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