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千里驰援共渡难关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委组织部 杨翼颖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这是该县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地动山摇的刹那,房屋轰然坍塌,血肉之躯被瓦砾无情掩埋。天灾无情,人有情。灾难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全力开展人员搜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安全温暖过冬。在这场“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中,无数解放军战士、消防救援人员、医务人员以及全国的志愿者万里奔赴、千里驰援,向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挺进。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如此团结和勇敢,这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一句“我来”,扶危救困,火速集结,断壁残垣中奋力救援。震后15分钟,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各方力量紧急集结,向着最紧急的地方汇聚。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消防救援人员迅速出动抢抓“黄金72小时”,克服高原高寒的不利影响,全力展开搜救工作。震中地带地处平原,人口十分稠密,所建房子大多是泥土房,脆性较大,坍塌后房屋几乎全部碎成小土块,只能靠双手将土块扒开。为保障幸存者安全,救援警力不眠不休展开搜救,在零下16℃的藏区夜里,双手被低温冻得红肿,被瓦砾碎石刮伤。他们只进行了简单处理,但救援丝毫不停歇。在惊心动魄的紧急救援中,无论是解放军队伍还是国家应急救援队伍,都践行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汇集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无惧风雨、砥砺前行的感人力量。

一次“自愿”,大义大爱,星夜驰援,震区安置点爱心流转。雪域高原上,一排排帐篷整齐排列,安置点内,一碗热气腾腾的甜茶抚慰了灾民们的心。在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卡车沿着216乡道持续进驻震区,让灾民们在寒冷的冬日有了温暖的“安身之所”。很多爱心人士自发组成志愿团队。解放军现场搭灶起火,把“四菜一汤”让给受灾群众,自己吃行军速食。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多家医院组织援疆医疗队,火速前往灾区开展救援。巡诊途中,医疗志愿者紧急救治突然晕厥的村民,村民拉着医生的手表达谢意,久久不愿松开。从专业救援队到志愿者团队,与时间赛跑、与严寒搏斗,星夜的驰援只是为了让希望多一点、再多一点。每一个人都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在每一项救援的举措中,顽强的抗争和勇毅的精神紧密结合,深度诠释了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崇高理念。

一趟“奔赴”,至暖至情,共克时艰,抗震一线上党旗飘扬。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巨大损失的危急关头,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投入抗震救灾的洪流。党员干部落实落细党中央和自治区抗震救灾各项安排部署,用心用情解决困难,引导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帮互助。在昼夜温差较大的高寒高海拔山区,党员们深入灾区,挨家挨户排查险情,及时转移受困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次次合力抬起受困者,一杯杯递到灾民面前的热水,一件件披在群众身上的大棉衣,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宗旨,让党旗在抗震救灾一线高高飘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只要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就没有跨越不了的险阻、跋涉不过的险滩,就能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这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真实写照。

发布人:杨格拉 发布时间:2025-1-9 16:22 收藏 阅读人次:1262

初审:李爱国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