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化”就是把看不见、摸不到、不容易理解的意识、观念和感受等变得可视化、易理解、有冲击。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殷殷嘱托背后是对人民群众的惦念,也是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牢造福于民的政绩观,厚植民本情怀,为民实干担当,切实提升民生“实度”,力求人民满意、人民满足,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具象实在。
问何为民本情怀,常省己心,让“枝叶总关情”的认同感更“烈”。人民群众获得感“具象化”的前提是以民为本的情感认同。以人民为主体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要把人民主体思想深植脑海、刻画于心,带着深厚的情感做群众工作,厚植为民情怀,明晰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心更宝贵,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作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在暖民心、顺民意中读懂民本情怀的要义,感悟民本情怀的深邃。任何时候,党员干部都要清楚干部不是生来就是干部,无论是多大的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来自党和人民赋予,无论工作与人民群众是否直接关联,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确认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定站稳人民立场,以感恩之心服务人民群众,不断树立起想为人民谋幸福、愿为人民办实事的价值追求。
问何谓民生所盼,常思良方,让“衣食厚民生”的着力点更“准”。人民群众获得感“具象化”的关键在于找准民生着力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讲的就是要扎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现实问题,就是要坚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生导向,做到察民意、知民盼,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当作“风向标”,确保事情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找准民生着力点,要善于从“千万工程”“四下基层”“浦江经验”等经验做法中找参考、找样本,要充分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多问老百姓的疾苦,感知他们的冷暖,深挖急难愁盼问题,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实践中拜人民群众为师,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汲取群众智慧力量反哺群众,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智于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有更精准、更坚实的落点。
问何以民有所足,常践承诺,让“丰年人乐业”的获得感更“满”。人民群众获得感“具象化”最终要落到行动上。循迹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所有看得见的景象都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具象化”的生动体现。“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让人民满意不是喊口号,不是想当然,也不是工作计划里的“下一步”,更不是工作总结里的“假大空”。人民满意背后反映的是人民满足,何以民有所足?就是要坚持把人民满意当作衡量工作成绩的价值尺度,以群众的“幸福指数”检验自身的“付出指数”,以人民群众的“表情包”看获得感是否充实,经常笃行利民之举,坚持把服务群众落到“点”上、落到实处。要有“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再一件”的信念感,与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及时回应民生所盼,对民生中的“老大难”问题,不敷衍了事、不推诿扯皮,争当群众满意的“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