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基层沃土育新苗 青山沃野间生长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静岩村选调生 谢晨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清晨六点,衢门山的晨雾还缠绕在竹林梢头,我挎着装满材料的帆布包往村文化礼堂赶,石梁溪边浣衣的阿婆扬起沾着水珠的胳膊:“早晨好!”这声带着衢州腔调的招呼,让我想起半年前初到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的那个清晨——面对村民递来的烤饼,我拘谨得不知该用普通话还是蹩脚的“衢州话”道谢,只能手足无措地挤出尴尬微笑。在这片吴语绵软、丘陵起伏的土地上,基层工作正以最鲜活的方式,重塑着我对乡土中国的认知。

方言里的“连心桥”:从“听不懂”到“开口说”

“廿八都古镇的‘山话’,隔个山头变个调。”初到衢州的乡村,我面对“啥西”“弗要紧”等方言词汇手足无措,语言隔阂犹如一堵无形的墙。在静岩村走村访户时,郑大爷抱怨“灶披间漏雨”,我误以为是“山坡间”需要修缮,直到看见他家渗水的厨房才恍然大悟。自此,我的工作笔记多出“方言对照表”:把“落雨”标为下雨、“做生活”解释为干活……这些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在文件资料里永远找不到标准答案。三个月后,当我能用夹杂普通话的衢州话向村民解释秸秆禁烧政策时,在田埂旁抽烟的老支书笑着打趣:“后生家舌头捋直喽!”在开展困难群众慰问时,方言能力成为打开心门的钥匙。面对听力衰退的独居老人,我学会用拖长的语调说:“阿公,政府给您送棉被来哉!”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丈量干群距离的标尺,语言解码的过程,实则是与群众建立情感联结的通道,接待群众时,听懂群众“吃力弗讨好”的抱怨,往往比政策解读更能化解矛盾。

田垄间的“必修课”:从“向云端”到“踏泥土”

犹记首次参与秸秆禁烧宣传,我精心制作的PPT在村礼堂投影时,台下打盹的村民和飞舞的蚊虫形成荒诞对比,直到跟着网格员走进田间地头,才明白“宣传要带露水珠”的真谛:我们在拖拉机轰鸣的田间用大喇叭喊话,把禁烧通告改编成农家小调,帮农户联系秸秆打捆回收企业……当看到老农纷纷在禁烧承诺书上留下签名手印时,我忽然懂得基层工作的真义——政策落地需要贴着地皮的温度。半年间,我的运动鞋帮沾满了不同田块的泥土:陪农技员丈量受损秧田时学会看水稻叶龄,在柑橘园协调灌溉纠纷时掌握“三分水七分管”的诀窍,台风天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后终于看懂气象云图里的民生重量。基层工作教会我,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在办公桌上的文件夹里,而在沾着泥土的裤腿上,那些文件柜里的“重点任务”,只有转化为晒谷场上的家常话、调解室里的同心结,才能真正在乡土扎根。

庭院边的“辩证法”:从“书生意气”到“为民情怀”

处理邻里宅基地纠纷时,我抱着法律条文逐条解释滔滔不绝,却被老调解员制止:“先听听他们的矛盾从何而来。”在邻居共同的回忆中,矛盾根源逐渐浮现——不是土地划分问题,而是多年积怨的心结。我带着规划图走进群众的家中,听老人讲土地的故事,把每块地的“前世今生”标注在图纸上,最终设计出既符合政策又能化解矛盾的方案。这场调解让我顿悟:法律条文是骨骼,而民情乡约才是血肉,法律条文是标尺,而共情能力才是解开心锁的钥匙。在推动“未来乡村”建设时,我们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把村史馆的展板换成老人讲述的“活态记忆”,挖掘特色武侠文化同时保留乡愁味道。当看见返乡青年在修缮后的夯土墙前直播带货,听见新建的文化礼堂前响起广场舞的音乐,我触摸到传统与现代在乡土中国的奇妙共生,这些变化里,有我们这些基层新苗拔节生长的声音。

暮色中的炊烟掠过万亩橘海,我的驻村日记已写满两大本。翻开其中一页,夹着村民送的胡柚花——洁白的花瓣上还沾着淡淡的雨痕。这大概就是基层给予青年干部最珍贵的馈赠:不是考核表上的分数,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信任,带着烟火气的成长。

发布人:讨欢 发布时间:2025-2-7 09:06 收藏 阅读人次:6599

初审:亦星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