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并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中,育“新农人”方阵,恰似一把“关键密钥”,解锁乡村人才振兴的密码,更如同强劲的“动力引擎”,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当无人机掠过金色麦浪,当直播间飘出稻花香,当区块链技术溯源到田间地头,“新农人”正在重塑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序列。他们不是乡村振兴的“外来者”,而是现代农业的“领航员”;不是城市文明的“搬运工”,而是乡村价值的“解码者”。唯有构建“引得来、长得好、留得住”的生态闭环,才能让这支新生力量真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部门需从打破“引才壁垒”、破解“成长困境”、打通“价值渠道”三个关键维度精准施策,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打破“引才壁垒”,拓宽渠道汇聚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引领乡村发展的“璀璨星光”。长期以来,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突出,传统农业因发展模式单一、效益不高,难以吸引青年群体投身其中,“离农去农”现象较为普遍,当前乡村人才引进面临着诸多阻碍。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壁垒,落实推行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为“新农人”打造安心发展的“温馨家园”,使他们能够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中毫无后顾之忧地施展才华。要打破传统观念中“乡村发展机会少、没前途”等认知,通过广泛宣传乡村发展的新机遇、新成就,树立“新农人”成功典型,让更多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的人才看到乡村蕴含的巨大潜力,从而吸引他们投身乡村建设。要破除机制上的障碍,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对于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政策倾斜,为他们铺设便捷的返乡创业之路,助力他们在乡村大展身手。
破解“成长困境”,多方发力助力成才。“新农人”在成长过程中,技术、资金、市场等问题犹如“拦路虎”,阻碍着他们的发展。强化技术支持,整合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资源,搭建常态化的培训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培训课程,依据不同产业需求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助力“新农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十八般武艺”,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设立“新农人”专项扶持资金,为其创业注入“第一桶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适合“新农人”的小额贷款、农业保险等产品,解决他们的融资难题,让“新农人”能够轻装上阵,大胆创业。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农产品展销平台,以品牌赋能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组织“新农人”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鼓励他们发展农村电商,借助互联网拓展销售渠道,使“新农人”的产品不仅能走出乡村,更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打通“价值渠道”,多元激励留住人才。让“新农人”实现自身价值,是留住人才的核心所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新农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使“新农人”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实现“劳有所得,功有所赏”。给予政治待遇激励,对表现优秀的“新农人”,在入党、参选村“两委”干部、评选劳动模范等方面予以优先推荐,激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新农人”安心扎根乡村的“温暖土壤”。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居住生活条件,让“新农人”在乡村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使他们既能在乡村追逐梦想,又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心甘情愿地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全部力量。